教育冷暴力何时休 对付女人冷暴力的绝招

  一个个稚嫩淳朴的孩子踏入学校大门,荣耀、失败似乎都已翻篇,但并非每个孩子都是以美好的心情面对新的开始,去年频见报端的“红领巾”、“蓝校服”、“三色作业本”等教育冷暴力事件,会伴随着寒冬的过去而在校园中消失么?
  教育冷暴力,是指学校在教育中使用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精神惩罚。相对于在价值观上比较容易判辨的体罚,嘲讽、挖苦、孤立、漠不关心等非暴力手段对孩子的伤害更为隐性,这种精神虐待是儿童心理发育的毒瘤,严重者将造成终生难以消除的阴影,从而造成性格孤僻、对抗社会、缺乏怜悯等消极人格和情感。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对142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0.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如果我们的孩子正处在教育冷暴力中,没有欢声笑语、缺乏老师关爱、受到同学孤立,他们的童年教育经历犹如在地狱中煎熬,将对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残酷打击,这些孩子可能会回报我们一个叛逆的少年、冷漠的青年、无情的中年、落寞的晚年。友人黄永安先生曾言:一个人性格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接受学校教育的经历。洵为良论!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20岁前是人格和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多数人而言,这一时期的生活多半是在学校中度过,倘若遭遇缺乏爱的熏陶和感染的受教育经历,怎能让其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德性?当“小悦悦事件”猛烈撞击国人道德神经时,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从小烂熟于心的“五讲四美”,为什么关键时刻无法唤醒人性中的友爱,变得如此毫无怜悯、漠然罔顾?谁能保证我们不是下一个“小悦悦”?将“小悦悦”事件的产生归于教育冷暴力,或许存在“教育万能论”的错谬之嫌,但从社会事件中透视教育应承担的责任是教育研究者的职责。
  言归正传。教育冷暴力产生的根由是什么?首先,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评价制度应承担主要责任。对学校、教师的评价往往以升学率来衡量优劣,学校、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具有较大升学潜力的成绩优秀学生身上,对其他学生则缺少应有的关爱,甚至会揪住一两个成绩较差学生作为反面教材,用“杀鸡给猴看”的方式采用讥嘲、漠视、不作为等手段“震慑”调皮捣乱者,以便给尖子生创造安宁的学习环境。笔者耳闻目睹一位英语老师,在平时考试测验时,让一个学业不佳者用刻刀帮其镂空答题卡的正确答案(以便她在考试结束时,用满是窟窿的答题卡判阅试卷),并允许该生不用答卷,作文只批阅成绩排前二十名左右的学生。近来惊闻当年这位“每考必刻”的同学因作奸犯科判了不短的刑期,令人感喟。
  其次,教师的功利主义是教育冷暴力的温床。教师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行为主体,理应反拨以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评价制度,成为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的急先锋,但教师在体制惯性下丧失了变革的勇气,甚而成为教育冷暴力的推波助澜者。大多数实施教育冷暴力的教师都不会否认教育冷暴力的危害性,但他们难以挣脱功利主义心态,将目光锁向与职称、评优评先等挂钩的升学率,蜷缩在课堂角落的学业不佳者自然就被遗忘。祛除功利主义心态,需要教师将“人格比成绩宝贵”的理念牢牢烙在脑海,付出更多的韧性、耐力和精力,将爱的种子播撒在所有孩子的心田。
  在美国,老师在给学生发放批改后的试卷时,都会一再叮嘱前来辅导孩子的义工们:对任何孩子不能有眼神上的区别对待。因为即使是一个眼神,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或许有人会质疑,连眼神都能伤害的孩子过于脆弱,怎能塑造坚强挺拔的人格、坚韧不屈的毅力?让孩子学会坚强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但绝不是用教育冷暴力的途径来实现。
  教育规划纲要已在逐步实施,以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痼疾根深蒂固,良性的科学教育评价制度的生成,也许会经历一个“路漫漫兮”的过程。对教育冷暴力采取零容忍,更多的责任落在教师的肩上。裴斯泰洛奇认为,“有爱的学校,绝不会产生有问题的学生。爱才是品格陶冶的最大推动力。”每一位教师倘若能秉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执教理念,对所有的孩子等而视之,施以平等的爱、无私的爱,无数教师合力共振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必将为孩子们带来绚烂、温情的童年教育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