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挖掘人类的潜能,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运动,这场运动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革命,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对人性持积极评价取向,研究重心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这场革命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将产生深刻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是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E.P.Seligeman。1997年他在就任APE 主席时就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思想;2000 年,Seligman及其同事Csikzent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
  积极心理学主张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研究个体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的发展、生活,让人学会分享幸福、创造快乐,使其具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保持生命最佳状态。概括地说就是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方式和积极的内容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着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注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这也是塞里格曼1998年主持的艾库玛尔心理学会议上确定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内容。
  (一)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两种形式。B.L.Fredrick提出了拓延——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以Diner为代表人物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即SWAB)研究认为SWAB状况与个性特点、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社会关系、经济、健康状况等有关。Lyubomirsky则比较了快乐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的,快乐的人对社会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不敏感。D.M.Buss提出了提高人快乐程度的建议: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发展亲密友谊;选择一个与自己在价值观、兴趣、人格特性等方面都相似的配偶;适当设立一些期望值,它们的实现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和快乐。Laura A.King则研究了生活目标与快乐和幸福间的关系,她的研究表明自己的个人目标努力的人比那些没有这么做的人更加快乐和健康。
  (二)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性(positive 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性和乐观。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特性,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但乐观的人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要小,盲目乐观而不够现实。如何在现实与乐观之间达到某种平衡? Sandra L. Schneider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 因此原则上不会产生不现实的对于环境或事件的评价, 能够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 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具体方法就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
  (三)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
  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组织系统分为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如建立使公民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国家法律法规,还有积极的小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组织系统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于可以为个人的良好发展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这种资源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缓解或应对压力所带来的伤害。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支持的积极效果不仅表现在有助于对压力事件的调节上,而且还可以促进个体从已经确诊的疾病中康复并减少患者死亡的危险。如Myers在对有关成人快乐的研究中指出,促进幸福的要素之一是宗教信仰,另外两个要素则是收入的增长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就儿童培养来看,许多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更多的是来自培养而非与生俱来,天才儿童的产生与其父母和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培养方案,比较著名的有Sternberg等人依据创造性投资理论提出的发展创造性潜能的12种策略:鼓励假设性的质问、允许含糊和不明确、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进行定义或重定义、对创造性的想法和产品进行奖励等。
  二、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在方法论上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通过“积极体验”来发掘和塑造人类自身的积极潜力。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在引导手段上,不过多地揭示心理问题,而是更多地倾向于一种鼓励或者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大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形成自身有效的应对生活压力的技巧和策略,激发出自身的创造潜能,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更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更幸福健康地生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的具体化
  1.关注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就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为主体,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体现在不是对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品性听之任之。而是强调在教育中,更应关注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从而激发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并加以引导使之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并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良品行。如果高校教育者欣赏大学生身上良好品质和行为,不仅能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而且更能增强高校教育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激发大学生利用自身拥有的积极资源,促进自我知识内化的动力,实现心理品质的改善和素质的提高。
  2.关注积极品质的培养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更体现在主动层面上,更加注重积极品质的培养。这种积极的培养也并不意味着对消极因素的必然消除。如果对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明显道德问题不闻不问,也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但即使如此,我们也要不断挖掘大学生自身上存在的一点点良好行为,加以鼓励,并使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自信和尊严,看到了素质的不断成长的身影,那么,再对他们进行不良品行的矫正,将会更加容易,效果也更加明显。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1.培养自主意识,塑造独立人格
  从幼年到成年,可以看成是从依赖走向自主、独立的过程。自主、独立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面。自主性是指人们掌握或主宰自己命运的意识、意志和行动。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在于人的独立思维和自觉意识,正是这种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命运的独特性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自主性应是现代人的立人之本,是现代人格的必有内涵。
  培养自主意识、实现自我管理,最根本的就是独立人格的塑造,独立人格体现为个体依赖自身的需要、知觉、预见、经验、判断来进行反应或活动,而不受环境或其他人的需要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从大的维度上可以分为心理独立、经济独立、社会独立。塑造人格独立性,要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文化氛围逐渐熏陶,而当前一个时期要培养学生“我能行”、“太好了!,”“需要我的帮助吗?”这些体现优秀而独立自主的人格特质。
  2.丰富积极体验,激发积极主动性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都有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强调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在促进自身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必要的灌输与渗透,更离不开“自我”的调节与控制,大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是主导因素。
  孟昭兰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活动,它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达到思想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在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的同时还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倡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满足他们的需要。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勤、补、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为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落实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
  3.提倡挫折教育,学会自信乐观
  “挫折”一词在心理学中,挫折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使其需要和动机无法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挫折包括:学习上的压力、人际关系矛盾和情感的挫折。
  挫折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遭遇挫折是人人都要经历的,对挫折的认知和遇到挫折后的处理方法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构建和谐校园,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4.和谐人际关系,创造积极环境
  一项调查表明: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一般有较坏的健康状况,那些独身者、没有朋友者和少与他人来往者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两倍。对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的领域。传统心理学认为,人主要是环境的产物,只是被动的接受周围环境的塑造。最新兴起的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理论对这~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人作为主动的个体,对周围环境的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成长着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反应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指的是对于同样的环境经验。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反应,这一点强调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其二,唤起的交互作用,它指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反应,也就是说个体的一些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对他的不同反应。其三,超前的交互作用,这里指个体会主动选择并且改变、创造自己所喜欢的人际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进一步塑造其人格和个性。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个性来创造一种健康、舒适的人际关系环境的,而不是等着环境主动的适应。
  四、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生儿”虽然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但它客观上拓展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其影响已经在社会各领域中日益凸现。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视角,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质从积极层面去帮助大学生挖掘潜力,激发大学生青春活力,让他们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23(3).
  [2]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
  [3]戴国立.加强大学生思想组织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4]马振远.把握“和谐”理念,改进大学生思想组织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5]贺希荣等.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