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在收获许许多多的喜悦的同时,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困惑。作为历史教师,近年来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历史教学的压抑和郁闷,当今的历史科目已经成为一种不伦不类四不象的科目,没有鲜活没有生动没有自我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没有精彩,主要痼疾如下:
  一、骨头多肉少
  鲜活的历史变成了只有骨头没有肉的东西,没有立体的历史,没有生动的情节,摆在学生面前的是很遥远很无聊的枯架,难怪学生对历史教材恹恹欲睡,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历史课变成充满情趣的故事课,让历史变得更亲切更直观更清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读书中获得知识呢?高中毕业后的学生在没有阅读没有课外资料的情况下有几个能够绘声绘色地给我们描述出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呢?这不是历史教学的悲哀吗?
  二、哲学观点多,学生活动少
  为什么非要用哲学观点来指导历史教学呢?诚然,有些哲学思想是指导历史教学的好方法,但在中学阶段这样做的后果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弊端:(1)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地制约,他们是被圈定在一定范围内学历史,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学阶段用太多的政治观点规范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僵化的没有活力的教学,是和素质教育背道而弛的,在黑板上画圈,在有学生说象鸡蛋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允许学生说出五花八门的答案,甚至我们认为荒诞的答案,只有答案不是唯一的时候才能证明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那样的教学才算成功。(2)没有绝对而且永远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展和完善,如果中学教学培养出来的都是整齐化一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一代代学子,谁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任何时期历史和政治的结合都将使历史失去贞洁而成为政治的附属品,历史的功能成了只为政治服务,只因为政治家的观点而存在,那是历史的悲哀,我们可不可以让历史尽快摆脱殖民地的境地而独立出来,远离政治的束缚?还原没有被污染的环保的原生态的历史?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使命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历史知识,至于学生能从历史中得出些什么结论不应该靠老师灌输,在占有大量史实的基础上,让他们去联想去对比去发挥去发酵,由此爱国主义等思想自然地由衷地得到增强,各种能力顺理成章地得到提高,探索历史奥秘的兴趣定然更浓厚。
  三、芝麻捡得多,西瓜捡得少
  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各种体型的解答技巧上,高考、毕业会考、期末考试、半期考试、月考、周考、单元考试、模拟考试……“考考考,师生的法宝!”而高考题型的蛛丝马迹的变动都会牵动亿万高三师生的神经,各种版本号称对高考有权威指导的复习资料在学生的桌面上堆积成山,学生成天冥思苦想的是解题的方法技巧和步骤,而不是历史本身,这显然是在舍本逐末啊。而从题海中穿越出来的学生真的就可以从容应对高考了吗?未必!比如近些年流行的一种主观题模式:是什么?(要求答出史事本身)为什么(要求分析原因)?还有什么(要求答出经验教训或者结论或者对当今的启示)?很好的设问,很有层次性,也能体现历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功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不断往深层次展开,学生也一定能够答出丰富多彩的答案,但是翻阅所有的历史复习资料和高考试卷,它们的答案几乎都是唯一性的,尽管高考有对创造性答案加分的规定,但在实际教学中和高考阅卷中几乎成了一句空话,面对堆积如山的试卷,我们的阅卷者们赶时间赶速度,谁有心情有时间来理会另类的答案?高考是指挥棒,于是这样的题型大行其道,充斥着学校考试诊断性考试甚至高考,但是由于答案的唯一性,学生搜肠刮肚地往标准答案上靠或者猜,最后的结果和科举制度的八股文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四、折腾的多,成器的少
  比如现在历史教材上面出现的原因被分为了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原因、社会原因、历史原因以及内因外因等等,如此纷繁复杂的提法学生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正确区分?他们还有多少时间来掌握最原汁原味的历史史实?很多高中的历史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多选择题我们无法选择,有时候要用排除法才能解决,有些选项之间只有文字叙述细微的差别,甚至只有语气的差别,甚至见了答案后我们也觉得不可思议,既然标准答案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只好服气,但怎么说服学生怎么让学生弄明白却成了教师的心病,最后也许学生根本就没有明白,难道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明白了吗?这样的考试题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是屡见不鲜,我不明白这样的试题对历史教学究竟有何裨益?它究竟能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历史学科还是应该以掌握更多的史实为主,如果一味地纠缠于文字游戏就远离了历史教学的宗旨,高中是短暂的,历史教学的课时也是有限的,历史教学不要好大喜功,想在历史课堂上把哲学的和文学的内容一并解决,显得心比天高,而有些学生到高考后连中国最基本的朝代都不知道,不正是现在历史教学命比纸薄的表现吗?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渐进的发展过程,通过学习把握这个过程,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横向比较,弄清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找出“损益”之处,归纳其特征,分析其变动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探索和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不仅仅属于“过去”,它还属于现在和未来。因此,历史科学要培养的是: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升华为历史思维的形成。历史思维指的是人在认识和理解具体历史现象时运用的方法论知识、智力活动方式和思维定势等内容的统一。这种思维,有助于学生在看待和处理现实问题时,具有一种历史眼光、历史素养和历史意识,从而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升华为哲理性的方法论,把历史的智慧和谋略升华为自己的智慧和谋略,用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过去的历史和当代社会,以明确在未来生活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善于捕捉时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学历史需要平静的心态,惟平静心态,才能细细揣摩,才能得历史之真趣。
  近年来,要求素质教育和给学生减负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历史教学也到了减负的时候了,让课本生动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史实摆脱各种纠缠简单下来,让那些莫名其妙的练习题少下来,也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师生就不再是以最沉重的心情上历史课,而是带着浓厚的兴趣来享受历史和探究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