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数感,培养数学素养_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数感

  摘 要: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我们学校的学生可多了,有六千九百多人”;“我家的门牌号码是25号”;“天气真热呀,已达35度”像这种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关键词:培养;数感;促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24-01
  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感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在低年级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学生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比如在四年级教学认识整万数时,让学生感受一万、十万、一百万、一千万这些数究竟有多大时,出示图片一张纸很薄很薄,一万张纸大约1米,比我们的课桌高一点,十万张纸大约10米,相当于3层楼的高度,一百万张纸大约100米,大约是一座30层大厦的高度,一千万张纸大约1000米高,差不多是一座大山的高度,同学们在一片感叹声中,真切感受到了这些数到底有多大,这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在估算比较中发展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估算方面的“数学现实”,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估算,其方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开放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估算的结果正好是一个正确答案并不一定比指出一个大致范围来得好。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由于估算方法的不同而带来误差大小而已。如让学生估算3.6×2.8学生的方法丰富多彩。
  生1:3×3=9,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
  生2:4×3=12,面积比12平方米小
  生3:3.5×3=10.5,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
  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估算策略,或简约,或转换,或补偿,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正确的,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展示自己的想法,提高估算技能,发展数感。
  三、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主要靠肌肉运动,表现于外部行动,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机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数感。
  四、在个性交流中升华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感受,它与孩子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对心灵世界直接相关的对象特别敏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做出选择和反应。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就要在教学时努力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和老师以及同桌、同组的同学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如:在二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练习课上,出了这样一组题:
  23+9=32 33+9=42 15+8=23 59+2=61
  23+7=30 33+7=40 5+8=13 59+1=60
  30+2=32 40+2=42 10+13=23 60+1=61
  请个别学生板演,其余学生任选2题进行练习,交流算法。
  生1:33+9这一题我没有进行计算,我是利用推算得出42这个答案的。前面计算出23+9=32这一题,33+9这题的33比23多10个,9不变,所以和也多10个,就是42。
  (听了这位学生的话,很多孩子纷纷点头,表示自己也有此想法,有些孩子若有所思。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交流活动能展示出不同的思考方式,更能激发出思维的火花。)
  生2:我觉的59+2这一题我没有用那么复杂的方法解答,我就在那59的后面直接往后数2个就行了!
  师:这个方法很快就得到了答案,请思考其他算式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吗?
  (学生们很快就得到答案:所有的加法计算均可使用这样的方法,但有些加数较大的话,这种方法的使用并不方便。这种方法在加数较小的情况下运用最为合适。)
  ……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增强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感得以提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有个长期而又持久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学中永恒的目标,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看到不足,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从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抓起。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充满着乐趣,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