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创新途径:怎样学好语文的方法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但是,当内涵丰富的文本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结论时,当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标签式的概念时,当质疑问难在权威面前不敢再有任何丝毫浪漫想象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缺失和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事实上,个性化阅读是时代的心声,是新课标的必然选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这样表述:“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能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带来的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起大语文的观念,放眼社会生活和现实的语言环境,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这是新课标教学的必然选择,也必定有助于学生们用心感受阅读,最终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的。
  那么,如何创新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呢?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个性化阅读首先应该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和支持,将学生阅读调查情况和实施设想及时反馈到校领导,将“经典美文赏析”纳入语文教学计划中,并每周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争取学校向学生开放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比如,规定在学生中午或者下午放学期间为学生开放图书馆,方便学生进馆阅读学习,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充足的资源,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学生能“快捷”地从这一“窗口”了解到学校外面的大千世界,让学生进一步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
  二.建立学生阅读档案,把握学生个性
  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潜能,非常有必要为全体学生建立详细的阅读档案。阅读档案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状况、知识水平、生活阅历、课外阅读、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专)长等。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依据阅读档案,或对某一部分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或依据他们的兴趣编队分组,以满足个体差异较大的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需求,并尽可能地在理解的过程中张扬他们的阅读个性,让他们的能动性在独立的阅读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当然,学生的阅读档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适时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只有不断地充实阅读档案,并依据动态变化着的阅读档案进行教学,才能不以固有标准来衡量学生,才能不盲目地揠苗助长。
  三.制订阅读记录卡,有计划有目的地品读经典美文
  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设计每周经典美文阅读活页记录卡,每周收上本周的活页记录卡检查,检查完后再装回活页册。一是便于学生积累;二是便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内容、阅读进度,可随时评价、表扬或督促每个学生;三是便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四.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
  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经验交流也很重要。有时,学生间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作用比老师的指导作用更大。鉴于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定期安排一些容易开展和方便交流的活动。如开展“读书笔记展览”、“今天我推荐”、“读后感征文比赛”、“书香校园活动”等形式新颖多样的活动,大部分学生都很有兴趣,或以读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或以写的方式来展示。而且我把一些写得不错的文章结集编印出来,发表在学校文学刊物《鹿鸣》上,更好地引导大家互相交流。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
  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因为学生的个性、文化背景不同,对阅读的内容也有所偏好。所以,每当学生们接触一篇新课文时,笔者都鼓励他们选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阅读。课堂上,有在默读的,有速读的,有边自读边旁批的,也有互相交流查询相关资料的,分角色朗读的,还有运用参考书进行合作探究的……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都能各有所获。
  如教《曹刿论战》时,笔者指导学生概括鲁庄公的性格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鲁庄公愚昧昏庸、目光短浅;有的却不认同,“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曹刿这个平民,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于是笔者趁机引导:“现在我们对鲁庄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哪一种有道理?请结合课文、历史分组讨论,说明理由。”分组讨论开始,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许多学生踊跃发言,列举出鲁庄公并非昏庸的一条条理由。有的说:“鲁庄公对曹刿指挥战斗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还有的说:“鲁庄公在审问大大小小的案件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判案,决不徇私舞弊,足见其廉洁。”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鲁庄公浅陋无知,战争一开始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急躁冒进,鲁莽草率。甚至有同学说:“在和曹刿论作战条件时,鲁庄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近臣的辅佐,神灵的保佑,就可以取得胜利。这分明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撞击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六.注重培养学生横向纵向比较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主动探求知识,所以,我在教学时经常鼓励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阅读。如在解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刘禹锡的《秋词》时,两者虽然题目都写秋,写法上,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内容完全不一样, 马致远的诗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与“小桥”“流水”“人家”这几个意象来表现秋天的凄凉、冷清,以乐衬哀渲染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但刘禹锡却抓住“春朝”“排云鹤”这两个意象来表现秋天的生机和活力,表达作者昂扬奋发的精神。马致远的诗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荒凉黯淡,写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忧伤凄切;刘禹锡的诗写景(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清新明媚,写情(便引诗情到碧霄)昂扬刚劲、乐观旷达。刘诗,景真情挚;马诗哀景反衬,质朴。这样深入的分析比较,不仅有助于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而且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比较,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在不断的“横比”“纵比”中,推进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广度,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程度推进和提高了。
  七.注重引入人性化的评价机制
  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共生并存,和谐统一。然而,过分注重工具性,注重阅读的绩效,以讲代读,以练代讲,以考代练,将语文课上成知识点的排列组合课,当成考试的准备课和练习课,其结果必然会将我们的语文课堂搞得过分紧张沉闷,让学生无法体验到个性化阅读的美感。借个性化阅读张扬起人性的风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也就难以实现。实现个性化的阅读,就需要我们能自觉地跳出唯成绩是瞻的窠臼,将人性化的评价手段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突出做到:
  一是要重过程轻结论,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研习了,思维自然会得到历练和激活,创新之火就会时有闪现,阅读个体的收益和感动远比单纯某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二是要重赏识轻否定,当他们的理解有可取之处时,我就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给他们以积极的鼓励。
  三是要重个性轻统一,学生是发展的主体,韩愈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个性化阅读体验是无法复制的体验,它的珍贵就体现在个体是独特的,静止绝对地看问题,当然会走偏锋,会得出错误结论。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要主动地接纳学生参与到阅读评价中来,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借助思考去认识。
  结束语:
  其实,语文阅读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朦胧与博大,也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趣,更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因此“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只有放手让学生阅读,才能实现课堂阅读的百花齐放。当然,实现个性化的阅读目标,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精心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地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来。
  参考文献:
  [1]梁春娥.凸显个性张扬性情——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新探[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2]吴敏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金丽萍.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崔斗.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5).
  [5]石伶俐.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7).
  [6]李萍.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D].西南大学,2011.
  [7]于迎春.语文,本应是一朵清香四溢的花儿[N].学知报,2010.
  [8]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