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过程要素的设计与研究】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教学的最终效果,更应重视教学中的各个过程要素,善于观察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情感、思维等要素。   一.巧妙设疑,强化问题的过程
  1、巧设激趣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激趣性问题,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使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作为主题,用语言表述出记忆中那最美好、最深刻的画面。在学生的心中,他们的乐园既有现实美景,还有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而后,教师直接将学生带入鲁迅先生所描述的童年乐园——百草园。指导学生分析此段落中具体而生动的描写,体会那动物的可爱奇妙、瓜果的甜美清新、童年的天真快乐。然后提问:鲁迅先生在课文中生动体现出童年中那丰富情趣、自由轻松的百草园生活,有何目的?引导学生将其与三味书屋中那枯燥乏味、束缚单调的读书生活进行对比,则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揭示出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表现出作者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2、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与针对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提出不同性质的问题。例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提出事实性问题: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他们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然后提经验性问题:①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鲁镇”为真实地名吗? ②作者塑造出“我”这一人物有何作用?其次提出分析性问题:在文中不同人都笑孔乙己,这些人的笑有何不同?写众人笑有何目的?讨论性问题: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般而言,“大约”与“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作者如此写是否为病句?我们该如何理解?最后提创造性问题:①是何原因导致孔乙己这样的穷困潦倒、好喝懒做又迂腐不堪?这样,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增强问题的针对性,同时拓宽学生的认识与思维空间。
  二.重视思考与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及对比优选的过程
  语文阅读是从文章提取所需信息的过程。第一、教师指导学生从中获得信息,需学生思考;第二、学生自主提取信息,更需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考,通过精心准备、周密策划教学内容来发散学生的思维。
  其次,当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当其见解并不一定正确,这时则需运用一种有条理、有范围、有方向的思维方式,从而得到与逻辑相符合的正确答案。
  例如:教学《十三岁的际遇》一文时,让学生思考:①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作者是如何评价自己和北大朝夕所处的两年时光的?你们同意这一评价吗?其原因?②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有的人认为作者如此说有些狂妄,有的人认为如此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初的幼稚无知,你们如何看待?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或者以辩论赛的形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三.教师适时点拨,提高学生知识升华的过程
  第一,点困处,增强表达。在阅读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碰到疑难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可先抛出错误的观点,增强学生表达,然后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学习,作者在描述祥子于暴雨中拉车的情景中,三次将祥子与坐车人进行对照描写,这有何作用。教师可如此说:这好像重复罗唆,需改改或删去。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以示反对,然后说明原因,这样就解决了问题。通过对照描写,揭示出拉车人的痛苦、辛酸、愤懑、矛盾;坐车人的残忍、冷酷、蛮横,充分体现出文章主题:造成祥子为代表的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主要原因并不为恶劣天气,而是社会根源,即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这样,经教师点拨,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物个性,深刻理解文章主题,领悟文章构思的独具匠心。
  第二,点隐处,引导思考。教师对文章的难点与重点加以点拨,同时“点”而不“破”,使学生自主发现与分析问题,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第三,点颈处,提高能力。侧重说“点”,让学生思考“线”、“面”;或侧重说“线”,让学生思考“面”;抑或侧重分析阅读框架,让学生思考阅读内容。这样帮助学生把握由整体及局部、由此及彼、从点到面的思考方法,培养其体系观与整体观,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