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 人文精神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现行教材中大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精彩华章不胜枚举。新课标将传统的“双基”教学进一步科学化,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郭福霞:《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和转化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并使之终身受益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人格
  高中语文是人的愿望、情感、思想的直接表达,是人的追求、理想、思维、判断的直接体现。中学教师要联系自己的生命体验,解读其中的人文内核,引导学生吸收语文的精髓,体悟语文的文化精神,从而唤醒学生自由的心灵,构建学生良好的人格。如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教师不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积累与运用上,而是注重通过文中的细节,揣摩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情感。特别是理解文中“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于此,大类女郎也。”这两处细节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回忆母亲、祖母对自己关爱的情节,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孝”的教育和感恩教育。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不要整日默默于此,大类女郎)学会调整自己,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不要整日在作业堆里做文章,努力显现当下的生命活力和精神存在的意义,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由教授知识向培养人格倾斜是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摆脱了知识为本位的功利主义的束缚,摒除了肤浅的道德说教,充分激发了生命激情和活力,使主体自觉地达到解放心灵,自由建构人格的目标。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其根本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语文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与情感,达到唤醒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1、让学生在体验教材中唤醒美好情操
  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含义深沉的文字,负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塑造了众多富有情操美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朱自清与父亲的温暖亲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执着爱情、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纯洁友情,还是余光中的故土之恋、杜甫的家国之忧、辛弃疾的志士之悲,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教材;无论是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的屈原,丹心照史、宁死不屈的文天祥,还是目光如炬、嬉笑怒骂的鲁迅,甘于清贫、坚守气节的朱自清,都是具有美好情操的人格楷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做好向导,善于点拨,再经学生的换位思考、换位体验、反复解读、咀嚼品味、思索深化,久而久之,必能让美好的情操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学生心灵,从而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例如,《我与地坛》中有对深挚而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感悟,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那些感情深沉的文句,帮助学生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苦,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体现父母之爱的点滴小事,从而教会学生透过平凡而琐碎的生活细节去感受父母伟大而深沉的爱,感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愫。
  2、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形成自主精神
  语文学科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一些读书社,经常开展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组织一些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等;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如佳作展览、书评、影评、剧评、辩论赛、专题讨论研究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开对话,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还可以布置一些合作性作业,鼓励水平、特长不同的学生自由结合,共同来完成一项任务,如主持一次广播节目,出版一期墙报,把课文改编为剧本,分角色进行朗读或演出等。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教材,还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间的理解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3、让学生在体验情境获得情趣
  教师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先进的技术为语文所用,把大自然、把社会生活、把艺术搬进课堂,让现代化为学生学语文插上翅膀。语文教学改革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多媒体技术利用投影仪、电脑、网络等设备,以声音、色彩、图像等形式演绎教学内容,化静为动,直观形象,变平面的抽象教学为立体的形象教学,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