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创建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每位一线老师深思的一个话题。对此,我浅谈一些自己肤浅的认识。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年轻教师都曾经有过错误的认识: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我清晰地记着刚工作的第一年,因为缺乏教学经验,经常听课,每次听到同行有经验的老师讲课,给我的感觉总是像在临场发挥,没有固定的套路,师生互动是那么自然、和谐,让我不知如何下笔记载。其后,我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轻松随意的后面,教师为了准备这一节课该付出多少的心血?还记得有位名师说过:“对于一节课来说,我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对于一堂课来说,则只用了15分钟。”初听这句话时,我也觉得太危言耸听了,哪有这么辛苦的付出?可是,随着教学生涯的深入,我头脑中的思绪愈发的清晰、明确了——所有名师的备课之法,莫过于重视一个过程,一个用心,即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下功夫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和过程。认真备课一次容易!难得是次次如此!他们是把它当做了一项事业来完成,这正是我们年轻教师所最欠缺的。
  在教学环节中,备课是第一位的,是教学质量的“风向标”。我觉得,只要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创建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备课是一项很枯燥很需要毅力的事情。薄薄的一本书拿在手里,我们或许一天就看完了,可是怎样把这些知识教与学生,而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生动地、有效地让学生接受,这可是很值得我们思索的一件事。
  1、研读教材
  关键是重视课标与教材的融合。课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而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要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去整合教材,拓展教材。备课时首先要潜心会文,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认识。其次,要深入理解课标的要求,了解编者的意图和教材体例安排及内在逻辑关系,明确新课标对本学段、本学科的基本要求。最后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把知识及时的灌输给学生,把能力的提高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十五年了,课文已是烂熟于心,可是每次上新课前,我都要反复读教材至少三遍,直到熟练为止。
  2、研读学生
  学生不是缩小的成人。孩子的世界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见解、有个性的中学生。正因为如此,每次备课前,我都要多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学生会以什么方式来理解课文的难点?学生学这篇课文,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哪几点?学生是否喜欢我的这种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特点?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经常性地这样问一问自己,思考一下,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时时装有学生。胡校长就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是应该有一颗爱心、一颗童心,还有十分的耐心的。”只有老师像孩子一样,才能理解孩子。
  骑自行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骑得快反倒稳,慢就晃、停就倒。学生是明显存在个体差异的。我们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循序渐进。对于优等生,鼓励其质疑,对其新颖的见解大胆采纳,促其更远的发展;对于中等生,他们在方法、习惯、态度、心理状态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要以引导为主,使他们认识到付出就有收获,提高自信心;而对班级中那些文化基础薄弱,破罐子破摔的后进生,应秉着“蹦一蹦就能摘到”的理念,努力让他们明白:珍爱自己,充满自信,才能发展自己,才能使人生更有价值;只要努力,就会像“自行车”一样,由缓慢前行的摇摇晃晃,迎来快速前进的稳稳当当。
  正是因为我在长年的备课中一直这样做着,我所带过的学生都很喜欢上语文课,他们亲切的喊我姐姐,把知心话说给我听。去年我带毕业的九年级(5)班是年级的一面优秀旗帜,老师的孩子就有九人。前几天张老师还说,她姑娘萌萌至今还老是念叨我,说听我讲课一点负担都没有,还能学到很多知识,很是怀念。我想,这应该归功于精心备课的付出吧。学校一直给我们强调备课的必要性,是有其深远意义的,教育的成果应体现在学生走出校门之后。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正确对待教育状况
  备课是一个很庞杂、琐碎的工作。想想我们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说小话,老师布置的作业置若罔闻,苦口婆心的教育换来的是种种不理解。这些状况的出现难道不与我们有直接关系吗?如果我们的课生动活泼,如果我们的课充满激情,如果我们的课才情横溢……那我们的学生会是多么地可爱!学生只是眼看、耳听、脑记,个体思维和情感被排斥在外,不“愤”不“悱”的平平静静地被动接受。长此下去,学生必然由厌学而弃学以至不学,最终逃避面临的一切。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教学生如何科学地去学习,让学生明白“我要学了”,最终认识到“我会学习”。教师“教”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2、教与学的双边性
  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可实际上我也深知我们教师的任务繁重,可以利用的现成经验很少,对于双边、多边这样的活动过程往往不能在实践中进行。
  教师在教学上只有居高临下,才能势如破竹。“任尔弱水三千,我自取一瓢饮。”备课时要全面撒网,力求完整,把“为何而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作为备课的支点;讲课时要做到备多用寡,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攻其一点,让学生获得真知。
  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能突破一点,把一个知识点讲透,让学生兴趣盎然,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能学到一点,哪怕是很小一点自已觉得很有启发的地方,这就是一节有收益的课。所以,在常年的备课中,我始终是把如何通过文本和学生有效的对话作为思考方向,要求自己一定要多进行创造性思维备课,力求备课的广度和深度。收获还是很显著的。
  历年来我所从教的班级,无论基础的优劣,都能快乐地去学习,幸福地来享受。2003届毕业班面对试题突然以三年制题型出现时,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取得了优分人数占全区一半的佳绩;2006届毕业班考入省重点20余人,张凌泽同学今年以四中理科第一的成绩被北大录取;2009届毕业班语文成绩居全区第一;今年接手班级时语文成绩年级倒数第二,优分人数仅一人,经过两个月的教学,期中考试优分人数11人,与最好的班级仅差一人。所有辛苦的付出终究是有回报的。我也深信,只要静下心来,坐得下来,精心备课,扎实备课,就一定能采撷最灿烂的花朵,孩子们的成绩自然会名列前茅。
  3、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
  一个苹果只是一个苹果,可分开来,每人都能得到一小片;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这也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幸运的是,我们学校历年来保持着良好的传统,非常重视集体备课,每个学科都有统一的备课时间,在我们语文组内,集体备课很扎实,每次都有主备课人的说课,参与集体备课的老师在听取主备课人的发言后,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进行充分讨论,畅所欲言,不断深化对教材的认识,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组合教学方法。然后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共同修改说课稿,使整个教学流程合理、新颖、有创意、可操作。真正达到了集体备课的目的。
  每一次集体备课后,我们都有同样的感觉: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交流了,人人都会有很大进步和提高。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根据自己的预设教案进入课堂教学之后,总会有许多生成的东西,也会有一些精彩之处,或不妥之处。因此,要想让备课更有效,我认为还应该提倡二次备课,就是课后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人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位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后,我都静下心来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将自己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比较,将自己存在的问题归纳整理,认真剖析出现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再听取同学们的意见,或找其他老师交流。全面总结得失,认真撰写反思。
  我们可能都有切身的体会,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经验教训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会稍纵即逝,成为昙花一现的美丽遗憾。
  所以我们应经常写教学反思笔记、教学随感甚至教学案例、论文等,才能使经验得到提炼、升华,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去年我参加市里优质课的时候,面对《桥之美》这样一篇难度很大的文章,我认真翻阅以前的教学反思,发现学生困惑的是老师的提问太抽象,文字太晦涩了。于是及时调整教学思绪,寻找最佳切入口,最终把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作为重点,以点带面地领悟文章,用朗读促其理解,最终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大家都说,一篇说明文能演绎成现在的成果,陈老师是多么用心良苦呀!潜意识里,我是多么希望课改能早日落实到实处,让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拙文所述的备课的几个环节,都是为了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学习的魅力。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的职业,那就一起共勉吧!立言、立德、立功,愿我们都能“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