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浪人及多浪文化简介

 

多浪人及多浪文化简介

维吾尔语dolan一词,汉文有的译为多浪,有的译为刀郎,还有的译为多兰、多朗、道兰、朵兰、刀朗等等。  

    多浪人的来源学术界有土著说、回纥说、蒙古说、混成说等多种说法,其中较多的是蒙古说,认为dolan是蒙古“朵豁刺惕”(又称杜格拉特)部落的缩音(朵刺)。  

    据史书记载,公元15世纪至18世纪中叶,多浪人生活在叶尔羌河中下游、塔里木河上游的广阔原始胡杨林和草原中,以狩猎、捕鱼和放牧为生。在闭塞的环境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文化、艺术、心理特征。多浪人原本是社会下层的平民和难民,是因为14世纪察合台汗国后期的战乱才逃到荒无人烟的森林草丛中的;
后来又多为和卓的农奴,因此具有习于迁徙流浪、吃苦耐劳、兼容团结、善良仁慈的禀性。多浪人勇武豪爽、热爱生活、诙谐乐观、他们继承先民原始、粗犷的乐舞,从森林大漠的启示中产生艺术灵感,创造了独具风格,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曲艺“多浪木卡姆”和以多浪木卡姆为主,兼备  

游戏、文艺节目的大型群众娱乐活动“多浪麦西来甫”,成为了多浪文化的代表。  

    多浪木卡姆在民间被称为“巴亚宛”(即荒漠),含荒野、辽阔之意,是多浪人由自己的生存空间产生的感触而倾意的称谓。歌词是不固定的民歌,内容以表现男女情爱、诉说悲苦难和告诫人生哲理为主,是产生于荒原的原生态音乐。伴奏的乐器有多浪热瓦甫、卡龙、多浪艾捷克三种琴和达普(手鼓),音色富有森林草原的韵味,配合高亢苍劲的唱腔、刚劲洒脱的舞蹈,将“多浪”之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多浪人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因此多浪文化中较多地保留了古代西域文化的遗迹,歌舞有汉唐时期“疏勒乐”、“龟兹乐”、“胡旋舞”的遗风,游戏有古代“西域戏弄”的余绪,同时又能听到古代突厥音乐和蒙古音乐。  

    由于多浪人的生存环境闭塞,多浪文化中还有萨满教、祆教等早期宗教的遗存。比如乡间给病人治病还有萨满教的跳神活动(“皮尔热”舞),为亡灵焚香上供品等习俗,就是古老萨满教的遗迹。多浪人结婚新娘上路时,要燃篝火;
回历 8月15日 夜(“吐来克”之夜),过去家家户户要燃火把到村子里游行:夜间举行麦西来甫围着篝火跳舞等等,都是以拜火为特殊信仰的祆教留下的遗迹。  

多浪文化很少有典籍记载,主要流传在民间,有待专家学者考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