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的论文角度_巧换角度,新颖拿人

  喜新厌旧,似乎是人的天性。中考作文,也是如此。但问题是,由于同是考生,其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对生活的认识也难分伯仲,因而在立意、选材上也很难得以新取胜。但如果我们在遴选素材过程中,在鉴别、比较、筛选、取舍、变换角度上等方面多一些思考,多动一些脑筋。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一、“新”在独具慧眼
  
  材料要新,当然需要选材者具有一双慧眼。一方面要敏锐的从生活中撷取那些崭露头角的新生事物,另一方面也可及时的从每天的新闻和报纸上选取作文素材。2005年中考,不少考生都及时的将连战等访问大陆写进作文,为作文增色不少。而更重要的是,面对一大堆材料,如果我们能独具慧眼,选取别人熟视无睹的材料,你的材料将“新”胜一筹。2006年湖北宜昌中考作文,不少学生在写《美丽的家乡》时,写的都是家乡的春色如何迷人,家乡的秋天硕果如何喜人,家乡的楼房如何漂亮。而有同学却选择了这样的一则材料,随着家乡的经济腾飞,家乡人民的思想观点在悄然的发生变化,以前,“倒插门”被人瞧不起,如今正被更多的人接受,在有些地方已经成为时尚。过去,一方丧偶,另一方只能苦苦等待,特别是老年人丧偶后,即使有情人也不能成眷属,而现在更多的人丧偶后,能积极的走出失去亲人的心理阴影,主动的去寻找幸福。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让学生作文花园里花香满径。
  
  二、“新”在独运匠心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时,你可能对组织的材料举棋不定,这时你不妨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比较一下,然后再决定材料的取舍,这样,你的材料就会别有洞天。请欣赏《初三的课余》,一个学生手中有这样的材料。1.初三课业负担过重,无暇顾及课外,初三的日子一片黑暗;2.家长卡得紧,谁敢顾及课外读物?3.初三的课外虽然很忙,但忙中偷乐,依旧快乐。4.初三的课外,虽有家长和老师严格的看管,却管住了自己的散漫的个性,提高了自己的做事的效率。
  不妨想一想,1、2两则选用者肯定很多,选择第3、4则会少一些,如果你选择了3、4则,材料一定会新颖。
  
  三、“新”在独辟蹊径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问题,往往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其认识看法就决然不同,作文选材,如果我们能另辟“蹊径”,往往会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如反映差生受歧视的文章多如牛毛,同学们笔下的差生遭遇大多相同:老师冷嘲热讽,同学另眼相向,父母拳脚相加。而一篇题为《差生也走运》这样写的:
  数学晚自习,大家都在聚精会神的抄黑板上的作业。所有的差生在最后一排,眼睛近视没法抄。于是“我”斗胆向前面的同学“借眼镜”,正好被数学老师误以为讲小话,于是老师一声狮子吼:“讲话,罚你在讲台边抄。看你再还讲不讲话!”我前往讲台上抄作业,三下五除二的抄好,于是引得无数差生的羡慕,周围的难兄难弟一边抄我的,一边说:“你真幸运,老师罚你上去,这么快就抄完了,要是我也被罚上去就好啦!”听到他们的羡慕声,我心头涌上一种从未有过的幸运和满足。以后,差生们如法炮制,聪明的以一人的站换来了后面全体同学的方便。全文以幸运写不幸,以乐境写哀情,多么独特的角度!
  不少同学总是抱怨生活太平淡,没有精彩的东西入文。正所谓,不是世界上缺少了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思考,缺少提炼艺术方法和技巧。那么,怎样将一般材料精心提炼,将它艺术化,使材料增值呢?
  (一)变一般为典型。“艺术化组合”就是一种好方法,它是将分散、零碎的材料进行巧妙的组合和嫁接,创造出更具典型的内容。如有篇《中学生的一天》的习作,作者巧妙地将劳动委员罚扫寝室、老师罚站、食堂管理员罚款、班主任罚写检讨集中于“我”的一天,以此反映学校以罚代教的问题。这样将不是发生在同一天的事集中于一天,不但没有失真之感,反倒更具有戏剧性。
  (二)变单薄为丰厚。这是指增加材料的立体感、层次感、厚重感,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度。如一同学写《夏天的歌》,先写因阴雨连绵农家的稻谷没法晒而开始发霉,乡亲们一筹莫展。再写政府决定减免有关提留,村民们十分激动,文章表达了“政府爱人民”这一主题。后来作者又加上这样的内容:大家考虑到不能光靠政府照顾,还要开展生产自救,减少损失。这样,主题变成了“政府爱人民,人民爱政府”,文章的内蕴变得丰厚多了。
  (三)变肤浅为深刻。这是指材料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使文章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如一个同学写《荒》,先写农村许多人外出打工――田荒,再写菜园无人管理――园荒,最后写家里无人照管孩子,父母干脆让读书的姐姐下学带小孩――人荒,这样一组织材料,使文章的主题显得特别深刻。2006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作文以“痛苦”为题,不少考生都在尽情倾诉生活带给自己的痛苦。而有的考生在比较后纵向挖掘,提出生活在蜜中的中学生要珍惜“痛苦”、珍惜“磨难”,才能适应于今后复杂残酷的竞争,立意意味深长。另一个以《中国人怎么喜欢忘记苦难》,叙述了青年人对中华民族那段灾难深重的历史的淡忘,在观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后的漠然,对这种现象猛烈抨击,人人都追求享受,提出“遗忘苦难,遗忘历史,就是堕落!”鲜明的观点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