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侦探“飙车案”】首例飙车入刑案宣判

  这段时间,媒体和网络都在热议着引发重大伤亡的深圳“5·26飙车案”。深圳交警创纪录地在短短三天内开了数场新闻发布会向公众解释,即便如此,各类传言依然没有停息。  人们怀疑此案嫌犯是顶包者,主要起因是肇事者事后离开了现场几个小时,并且刚好医生误会另外一位无关的求医者是肇事者。更后来,认为警方公布的视频有作假现象,加上各类小道消息在网络迅速传播,即便是后来警方公布了DNA对比结果和视频实验解释,顶包的传言仍在继续演绎。
  法律上的案件定性需要鉴证方面的进一步证据,但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警方开第一次发布会公布相关视频认定肇事者没有掉包后,我就跟一些有所怀疑的朋友说,这起案件已经很明了了。
  酗酒、飙车、重大伤亡,肇事者面临的法律惩罚显然会很高,而这也正意味着顶包之人成本极高,基本上等于买下了他余下的一生,并且必须要是极为信任的人,否则收买者承受背叛的成本也很高,一旦被揭发极可能从本来非死刑改判为死刑。更何况,被怀疑顶包者经过检测是醉酒驾驶,要一个醉酒者去顶包更非理性行为。
  同时,这是发生在大城市深圳的从一开始就置于媒体镁光灯下的交通肇事案件,警方经过调查公布的证据可靠性是极大的,难以想象整个深圳交警会为此案去伪造一系列的证据。如果视频作假,那么要在短时间内制作这样一批作假视频,需要的人力物力很大,并且越多人知道,暴露的风险也越大。这些条件约束之下,随着警方发布会的召开,我认为顶包的概率是直线下降了的。随后更多的视频证据链的形成、DNA科学证据的公布,已经把顶包的可能性降低到近于零。
  在关于此案的争论中,我留意到有些锲而不舍怀疑到底的网络ID,其本身是开网络策划公司的,不断提出一些无关宏旨的疑点引人注目。其实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些质疑是非常苍白无力的,因为这和他们的利益有直接关联。
  当然,这并不表明绝对不会有其他可能性。即便是肇事者当场被捕,也不能排除后来以容貌相近者顶包的可能性;即便是最严谨的DNA对比,认定几率也是一个极为接近而不等于100%的数字。警方要为了这微乎其微的可能性无穷尽地探究到底吗?
  经济学的逻辑推理并不能作为直接证据,经济学也不会僭越,去替代法证和法官的作用,但完全可以用来帮助分析案情。案件发生,警察也会先从周围圈子入手,找出有犯案动机的人,逐一调查排除。可以说,这种动机分析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学的成本分析。
  有人或会认为这有些踩过界了,然而经济学本质就是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经济学家们其实早已开始了相关尝试。3位美国经济学家甚至以笔名“马歇尔·杰文斯”(显而易见这是以被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之父的马歇尔和边际理论著称的杰文斯两人姓名合编的)写了两本经济学侦探小说《边际谋杀》和《致命的均衡》。
  在《致命的均衡》一书中,人类学家克莱格院长曾经学术作假,而年轻的经济教授发现里面的数据不符合最大化的原则而看出了作假,并以此要挟,要克莱格院长通过自己的教授资格评定。院长由此杀死了他和另两位知情者,并在最后知道自己东窗事发时选择了自杀。
  有趣的是,小说里的这位用经济学探案抽丝剥茧最后得出谁是真凶的斯皮尔曼教授,原型即是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教授。小说所凸显的经济学主题,不外乎是经济学自私假设即是效用最大化原则: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从最大化效用的原则进行的,甚至包括杀人和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