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启悟式教学尝试]

  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不仅仅是手段,它还应该是生活,是发展,是人本质丰富性的展开。这也许应该是经典阅读的精髓。   这一认识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生阅读多元化,重视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其次,新课程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重视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与必修课的基础性要求相辅相成。我在高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探索并实验了“自主阅读-主动质疑-交流探讨-沉潜阅读-解疑领悟”的教学模式,效果良好。现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展示如下,以期求取同仁的指津。
  我校2012届选修了文学作品阅读之《中国小说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因为新课程高考小说阅读的半壁江山是外国小说的阅读,而其难点则在于中外迥异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独特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魅力。下面我以一个案例来说明自己在小说教学方面的一点尝试。
  在教学《中国小说欣赏》之《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课时,让学生自读,兴致不高,认为无非是“西天取经-路遇妖怪-唐僧受骗-兄弟无奈-悟空逞能-化险为夷”那一套。
  我反问:你看过当今很多系列剧甚至大片的那些情节和结局相差无几的无数续集吗?为什么明知结果还兴致勃勃津津有味去观看呢?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请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开始阅读和思考,然后进行讨论,纷呈的意见使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就故事的单调性,学生认识到:由单调故事的重复所构成的小说情节,其实意味深长。故事有时就是生活,其实每天生活都是在重复着一个个故事;通过重复,强化某些理念,如面对挑战矢志不渝。
  这节课后的作业就是阅读《西游记》选段,读后提至少一个问题。
  我将学生们所提问题收集梳理整合之后,分成四组:
  A组
  1、为什么越靠近西天妖怪越多,其本领也越强大?
  2、为什么有神仙主人的妖怪(如红孩儿)被主人领回去,而没有主人庇护的山野之妖(如白骨精)却被打死?
  3、为何猴子开始率性自由,而后来却奉公守法?
  B组
  1、八十一难是本来就有,还是佛祖安排?
  2、唐僧为何屡屡受骗?
  3、作品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还是集体主义?
  C组
  1、为何要有秉性各不相同的师徒四人?
  2、猴、猪的形象有何深意?
  3、作品中的各种国家、各色妖怪有何寓意?
  D组
  1、作品是神魔小说还是讽刺小说?
  2、为何要塑造这样的四人组合形象?
  3、为什么悟空不能自己去西天取经?
  我将学生也分四组领取任务,自主学习探究,可以借助网络等资源。
  次日上课,全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梳理出解读《西游记》要重视的几个根本问题。
  一、理解作品主题
  教理说:佛是怎样炼成的(或修心说:悟空的由猴到佛的过程正是收心、炼心的过程。)
  影射说:现实的影子幻象(几乎整个封建社会的种种表象都被揭示得淋漓尽致。有学生甚至能将小说内容精细对应到今天官二代的现实。)
  哲理说:一部人生启示录(几乎每个故事都可以给人们很多启示,整个故事又像是个大的寓言故事。)
  二、解构故事框架
  整个一部西游,其实是人们修炼过程的真实写照,有目标,要坚持,克服困难,排除障碍,修炼成功的路上有汗水、有泪水、有欢笑,有悲伤,这就是人生,该经过的都要经过才能最终修成正果。
  三、明白团队意义
  《西游记》告诉我们:一个人干不成大事业。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就是一个团队,它由一个个个性差异、但有着一定相同目标的成员组成。他们必然会有差别、有分歧、有矛盾,但最终能放下个人,趋向集体目标。
  四、理解人物形象
  互助互补,但四人四性,各不相同,尽显人性之本质。猴的精明却毛躁,猪的憨实又小狡诈,沙僧的耐劳,唐僧的至善。人生各相,莫不尽显。
  五、互相启发的惊喜
  在研究性阅读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在思想的激烈碰撞和唇枪舌剑的交锋过程中获得的东西远超过这些我们通常的认知。也许在短短的两三节课上,我们对教材的开掘也不够深刻,许多见解也未必成熟,但对这部经典《西游记》,学生的探索欲望也许更强烈了,而因此潜在的收获也许更多,又或许某一天这部作品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也未可知……
  经典阅读,重在启悟;不为一时教,只为一生读。让我们通过经典阅读这条取经路,把学生当成天才去启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