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表达,,让作文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温儒敏教授认为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中写作教学的亮点所在。仔细分析这句话,它最终的指向是达成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有创意的表达是以能够自由表达为基础的,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学生的自由表达呢?
  一、 解放自我,给自由表达以充足的氧气
  自由表达由理念演化为教学行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真正做到自由表达,教师首先要突破的、要解放的恰恰是自己长期的习惯性理念。可是正因其长期,它已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一部分,改变这样的理念等于改变已经习惯的教育教学生活,这很难。但是教育教学的改革,从来不能仅仅停留于理念之上,它更应得到落实、体现。这就需要将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需要教师首先更新理念、解放自我、真诚实践。这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四方面的好处:首先是教师的自由理念能真正带给学生自由表达的心理安全感,让学生敢于表达。学生的自由表达也许思路不清,也许事例不够典型,也许主题不那么凸显,但是他们的习作才刚刚起步,我们所肩负的责任更多的应是给学生一种自由表达的热情,给他们习作的勇气。一旦他们乐于表达,爱上写作,那么多练多写,这些问题就会随着语言的发展和语文能力的提升而逐步得到解决。其次是教师的自由开放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会心情放松,思维和语言也会随之呈现出一种活跃的状态。当思维处于这样的兴奋状态时,就会产生出许多感受、想象与理解,就会水到渠成地去用语言来表达这些独特的感受、想象与理解,创意的表达也就随之产生。再次,教师自由开放的作文心态能形成一种氛围,让习作成为这个氛围中的一件乐事。尤其是在一个集体内,它因为互相影响而变得易于接受,变成一种彼此交流展示的需要。最后,教师自由开放的作文心态会减少作文时的很多束缚。作文要求少,束缚就少,自由表达的空间就会大一些,语言呈现的方式也就会多元化。这样习作才会真正具有个性,真正实现“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美好目标。
  二、 面向生活,给自由表达丰富的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由于知识与阅历的局限,学生并不都能从每天平凡的生活里发现可供习作的材料。因此,我们要设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用心、用情去丰富学生的写作话题,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的素材。关于如何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大家的思考已经很多,这里不再赘述。笔者着重讲一讲如何面向生活,用心、用情去丰富学生的写作话题。
  1.生活作文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注意挖掘丰富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话题,提供给学生。好的话题能帮助学生打开生活的闸门,让他们自觉地去回忆生活,去表达生活。如《妈妈的早晨》这一习作,因为学生每天都在经历,妈妈的呼喊和温暖的被窝成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所以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学生兴奋的写作热情。一个学生在这篇习作里这样写道:
  过了一会儿,她看看我还没有动静,就从厨房出来,拿着锅铲,冲进我的房间,嘴里嚷嚷着:“还不快起来,快速穿衣、刷牙。再不去,我就要打人了!”说着“呼”的一把掀起了我的被子,我吓得一骨碌爬了起来:“老妈,我起来了,起来了!”说着,快速穿起衣服。“刷完了牙再来叠被子,快点动起来!”老妈边做早餐,边唠叨着。我迅速地刷完了牙,洗完了脸。刚走进房间,妈妈又指挥我叠被子。不一会儿,香气扑鼻的早餐端了上来,今天是我最爱吃的菲力牛扒和薯条。妈妈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说:“吃慢点,没人和你抢,要不然会被噎着的!”我无可奈何地翻了个白眼,说:“知道了,真是唠叨!”
  这是一个三年级学生的习作,现场作文,你读完不笑都不可能,因为他的描写会让你想到自己,想到很多似曾相识的经历与话语。我想,生活作文是有这样的魅力的。再如:《那些“偷”着乐的事》、《唉,补习班》、《我是妈妈的 》、《妈妈今天不在家》等,这些作文题目因其来源于生活,因其具有某种特定生活的共性而鲜活、有趣。
  2.体验作文
  作文难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生活体验少,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话题有了,经历有了,作文自然就不是难事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特定情境的体验不能只依靠兴之所至,应该有计划、有准备、有情趣。
  首先,要想方设法通过一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为学生开拓写作的话题。比如笔者开发了很多有意思的游戏——《背对背》、《找“领袖”》、《快乐传送带》、《一份特别的花名册》等,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其次,有计划地与阅读课整合,开发体验作文的话题。比如,在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笔者事先就设计好小红马与小骆驼的辩论,并且由自己直接扮演小红马,从而使辩论更加生动、有趣。随之安排一次习作,命题灵活多样,《 的“小红马”贾老师(小骆驼某某)》、《一次特别的语文课》、《笑声来自三(5)班》等。学生在捧腹大笑、积极思考辩论后,思维完全放开了,语言的大门随之敞开,习作自然不成问题了。再次,创造各种与学生在一起的机会,在联络师生感情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开发体验作文的话题。比如,每天午饭后笔者喜欢在美丽的校园里散步,于是设计了漂亮的邀请卡并郑重写上:某某某,在温暖的午后,我们一起去散步吧!这张卡片每天送给一些表现进步的同学,少则五六张,多则八九张。当一轮过后,安排一节课和全班同学聊聊那些散步中发生的事情,并就此安排习作《 的散步》或自己拟题。
  三、 宽松批改,给自由表达生长的土壤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读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不觉又想起另外一句话:从优秀走向优秀,用成功激发成功。成功者的体验是树更绿,花更美,阳光都在微笑。于是,心飞扬,思绪飞扬:其实,我还可以更好!这种激发、引导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表现得更明显、更有效。习作的批改直接可以让学生拥有成为一个成功者的心理体验,直接关乎着他们习作的兴趣。因此我们的批改一定要本着鼓励、激发的原则,宽松批改,多肯定,少改动,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宽松氛围。如果要求宽松,习作状态宽松,但是批改很严,我想一两次过后学生就会对你前期的宽松表示怀疑,甚至排斥,懒于参与,怠于表达。
  批改的宽松,首先当然是等第。是优还是良,这对于学生很重要。学生拿到作文本,从来不会首先看你的修改、指摘,他一定是先看你给的等第。所以,我们在评判等第时一定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接受儿童的水平,真正落实年段的要求,不随意拔高,不作横向比较。他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了,哪怕只有一丁点闪光点,那就给个优吧,长期下去,优秀一定会引导优秀。
  其次,是评语的撰写。评语的公式化及评语的指责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很多学生作文的兴趣,更别提自由表达的热情了。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指导,我们完全可以将评语书写得温馨点、抒情点,甚至激情点。让学生在每一次作文后对你的评语产生一种阅读的渴望,那么在这些评语中你的小小指摘被接受、修改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同时也会因为开放的心态、鼓励激发的评语,使他的习作更加开放与灵动。
  再次,细节的改动要慎重。错别字当然要责无旁贷指出,但是有些可以不改动的地方就尽量尊重学生的原创,保持原貌就好。一篇习作倘被红笔到处勾画,删删减减,颠来倒去改动,谁拿到手中都会浑身泄气,这很打击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也许因此讨厌习作,讨厌你这个老师都是大有可能的。笔者不久前听过一位年轻老师上作文课,课中一位学生当堂写成了一个片段,展示时拿出来一读我们都觉得很好。可谁知,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评讲,结果改出了足足十余处问题。我想,这孩子以后还敢习作吗?真是要望“作”生畏了,还谈什么自由表达呢?温儒敏教授说:“写作教学中应重新强调语言运用的评价,对有新意的表达多加鼓励,但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文笔’不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让学生从你禁锢的“语修逻文”中解放出来,让语言具有鲜明的儿童特色,让自己试着成为儿童,走进情境,也许很多语言表达并没有问题。自由表达,要的就是自由,细节改动太多,禁锢太多,就不会有真自由的产生。
  开放、自由、创意和肯定不只是作文自由表达的追求,更是对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的塑造。惟有如此,我们的作文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