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高考,让语文教师很尴尬】

  谈到语文,学生说:“天天不学也能考及格,天天学也只能考及格。”语文教师说:“学生考高分是偶然的,考不高不低的分数是必然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与高考有很大的关系。
  一、 试题的区分度不大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考纲明确要求,试题要有区分度,让成绩优异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每年高考语文分数一出来,情况却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良好的学生分数差别不大,成绩良好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分数差别也不大。就拿2011年高考来说吧,安徽省的文科状元语文考了125分,理科状元语文考了127分。而我所在的农村中学,有很多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都接近120分。
  再看看我们的高考语文试题,难题学生都得不到分,容易题目学生都能拿到高分。例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山东卷、全国新课标卷古诗默写都是6分,江苏卷古诗默写8分,这一题学生得分差别不会大。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是材料作文,给的材料是: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引起了世界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国的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等也让中国公众高度关注。对于这样一则材料,要让一个高中毕业生写出一篇有独到见解、有思想深度、有严密结构的800字文章,难度很大。这样一来,考生的作文分数很难拉开距离。再例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的文言文句子翻译题,第一题翻译“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人人几乎都能得满分;而第二题翻译“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由于考生不理解“历”和“洵”的词义,人人都得不到高分。
  二、 评分标准不合理
  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我们都会在不同场合听到阅卷教师谈评分情况。他们说:阅卷之前,阅卷组长统一要求,要尽量寻找学生的得分点,能给分尽量给分。例如主观题,只要学生作答了,基本都给分;作文题,只要书写认真,字数够,都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高考,网上阅卷两天后,安徽语文阅卷点传出的消息是:作文平均分42分左右,高分和低分的作文都极少。阅卷结束后,阅卷教师道出了其中原因:谁都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因为如果谁给考生打了高分或者低分,阅卷组长就要找你问原因,组长还有可能找其他阅卷老师再打一次分。
  2011年高考结束后,我们县教育局邀请了一批参加当年高考阅卷的外地教师给我们“传经送宝”。一位阅卷教师谈到200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当年安徽高考作文题是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作文阅卷组制定的评分标准是:如果一篇文章一半谈“相信自己”,一半谈“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类文;如果侧重谈“相信自己”(或“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在结尾强调也要适当“听取别人的意见”(或“相信自己”),是二类文;如果只谈“相信自己”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属三类文。
  笔者认为,对于一个需要辩证分析的话题,当然不能只分析一半。但是文章是要表明作者独立的见解、独特的思想情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态度,都有自己的生活立场。有的人很自信,做事情倾向于自己决定;有的人很谨慎,做每一件事都想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我们怎么能要求考生一律都“半自信半谨慎”呢?
  三、 试卷结构不合理
  一份完整的试卷,题目排列应该体现出先易后难的梯度,这是立足于考生的实际情况,让考生拿到试卷后首先消除紧张心理,树立起“题目不难,我能做好”的信心。以前的试卷是这样的,现在有很多试卷仍然是这样的:考生拿到试卷,首先看到的是选择题,内容依次为语音、汉字、词语(熟语)、病句、文学常识等。
  但现在有一些课标卷,劈头就是一篇很抽象、理论性很强的阅读文字。语文是第一场考试,考生本来就紧张,首先阅读到这样的文字,许多人会头发晕,眼发黑,不知所云。在这种精神状态下,还指望考生语文能得高分吗?再说,新课标卷比传统卷又高明、进步在什么地方呢?
  另外,翻看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发现有几套卷子在现代文阅读分析这一题,采用了“二选一”的形式,例如广东卷、山东卷、辽宁卷、全国新课标卷等。
  从表面看,这是给了考生选择的余地,给了考生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但事实上,这在增加考生的负担,增强考生的紧张度。语文考试的时间是固定的,考生要在不变的150分钟时间内,从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分析,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是文章的体裁,是文章的内容,还是文章的语言风格?不论是哪种理由,考生都要浏览两篇文章,然后进行对比,再作出选择。同时,有少数粗心的考生没有看清要求,可能会对两篇文章都作阅读分析,那就更惨了!
  所以笔者认为,选做题不会让考生多得分。
  四、 主观题答案太死
  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主观题分值在58分左右,而这58分对考生的高考语文成绩影响巨大。
  每道主观题,命题者都给了“参考答案”,而这种“参考答案”完全是命题者凭着自己的理解给出的。“参考答案”文字简约,可供参考的答题思路比较狭窄。
  参加高考阅卷的教师说:“我们在阅卷操作时,参考答案等于是标准答案,考生答对几点就给几点的分。”这就要求成千上万的考生在阅读分析时,在理解题意时,必须和命题者想的一样,必须去猜命题者想让你怎么回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要“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试想,如果考生在考场上有“新的体验和发现”,有“个人的见解”,敢于“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他们能得到分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看重语文,要让学生热爱语文,要让教师走出尴尬的境地,高考语文的命题与阅卷方式都要改革。
  (作者单位:霍邱县长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