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异彩 构建情感沟通环境,让思品课大放异彩

  摘要: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建构情感沟通环境,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挥潜能等都有积极意义。文章认为在思品课双边教学中情感沟通环境的建构,要以教材和实例为情感沟通的载体,以课堂为情感沟通的阵地,将情感沟通延伸至课外,通过作业巩固情感沟通。
  关键词:思品课;情感沟通;情感体验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情感沟通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且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构建情感沟通环境,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活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挥潜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建构情感沟通环境,颇有受益。
  一、以教材和实例为情感沟通的载体
  思品课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全面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因此,课前要做好情感备课,不仅要深入理解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认真研究教材的思想情感色彩,并揣摩恰当的表达方式,考虑课堂教学的情感气氛,把握自己和学生的情绪准备状况。在上课时,要注意排除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愉快的心情,以良好的心态投身课堂。学生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对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趣味化处理,能使枯燥的材料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例如,我在介绍自卑、自信与自负的含义后,创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次数学单元考试,班上有自卑者、自信者、自负者三位同学均考了95分,在放学回家路上,三人走到了一起,谈起这次考试成绩,三人的想法、语言、表情等却完全不同……”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推荐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自卑者、自信者、自负者上台创造性地表演此情节。通过同学的表演、比较,大家对三者的心理状态心领神会,很容易地接受了“要自信,不要自卑与自负”的思想观念。
  我们还要多方收集资料,不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典型案例或材料,根据学生实际选用离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的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样学生会感到可亲可信。在讲《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一课时,我用了2012年5月11日,“女教师车祸瞬间救学生,自己双腿遭碾压高位截肢”的案例。由于是刚刚发生过的事件,学生对张丽莉老师的事迹比较熟悉,因此在组织讨论时,学生既有情感的投入,又觉得有话可说。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什么是爱,知道了老师是怎样伴着他们成长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课堂为情感沟通的阵地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学生在上课时是兴高采烈还是兴味索然,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所关注。思品课理论性较强,概念原理偏多,这也是许多学生不喜欢思品课的主要原因。为此,我认为应该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1.以情引路,让学生融入其中。
  引入情趣横生的故事或富有哲理的寓言、名言,精心设计“开场白”,抓住学生的情感需求,或抒情、或激励、或时政分析、或情境创设等,创造情趣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不断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吸取知识的营养。比如我在讲从众现象时,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日本的故事《爱的故事》,学生听得很专心,最后问学生对此有何看法,学生多数表达了对壁虎精神的赞许。此时,我告诉学生此故事属于虚构,引入从众现象。学生在笑声中进入课题,效果较好。
  2.以情待人,使学生乐在其中。
  教师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令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我常对学生说,人的手指,胖瘦长短不一,作用不同,但总有它的长处,少了哪一个,手都不完整、不方便。思品课要创设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对别出心裁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例如我在讲匡衡“凿壁取光”这个例子时,有个调皮的学生提出质疑:在人家墙上打洞,对吗?我首先表扬这位学生思维角度新,然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达成这样的共识:“匡衡取光”的故事,主要倡导了一种精神,即在艰苦条件下也要刻苦学习、锐意进取,我们应学习和发扬这种精神;但从人际关系考虑,这种做法不对。最后得出结论:在尊重他人正常权利和自由,以及社会公德的前提下,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我的思品课有时成了辩论课,有时成了小品表演课,有时又成了知识抢答课、演讲课、面试课……我的每个好的建议都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拥护,学生的每次积极参与又给了我无穷的动力,于是思品课成了学生最期盼上的课。
  三、将情感沟通延伸至课外
  面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抓住教育契机,沟通师生心灵,对学生亦师亦友,才能取得学生的敬重,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配合教学,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我的思品课的课外活动形式和内容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如建立课外政治兴趣小组,创办学生的政治刊物和园地。开展政治常识课外知识的搜集、交流、实验活动,组织学生创作哲学小漫画,听专题报告,开展时事竞赛,撰写政治小论文,组织课外阅读、观看录像、网络查询,等等,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感受到乐趣。我在课外兴趣小组中讲“实践与真理”时,用了《连通气球》这个案例:给你一根管子,两个大小差不多的气球,其中一个气球吹得稍微大一点,用绳子系牢,另外一个气球稍微小一点,也用绳子系牢。一个大一点的气球,一个小一点的气球,通过一根管子连接起来,里面的气就会连通,这时这两个气球会有什么变化?我叫学生猜测、再实验、再讨论。结果出来了,那就是气球大的更大,小的更小,而不是同学们猜的一样大或不变。再让学生谈感受,有的学生说:今天总算明白了一句话,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有的说:科学试验是很严谨的一项工作,只有通过试验才能证实猜想的正确与否。最后学生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又促进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四、通过作业巩固沟通情感
  学生品德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而,一节课的课尾不能突然停止,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延伸。但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教师通过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之上。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思维的实际,学生“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面对问题无从着手、不知所措,就达不到培养思维能力的效果。因此,思品课作业布置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分层布置,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浓、适应性强、形式多样的作业,为学生行为践履提供生机勃勃的表现平台。例如,在《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的课尾,我设计了一个探究作业:写一份校园安全倡议书。要求:做一次社会小调查,针对生活中存在的威胁、侵害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的现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漫画、文章、维权标志图、公益广告等)呼吁大家关爱生命与健康,维护人身权利。这样既无标准答案,又要用心完成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融入了老师浓浓的关爱之情。
  总之,在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构情感沟通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换情,展示魅力,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让思品课成为学生向往的殿堂。
  参考文献:
  [1][3]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造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M].中国教育学刊,1998.2.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苏霍姆林斯基著.吴春荫等译.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全国继续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