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贸易与口岸对接:重构内蒙古发展新模式_内蒙口岸和边境贸易

  [摘要] 以“地缘要素”为基础的地缘经济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边境相邻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利益诉求、政策制定以及经济行为。基于内蒙古地缘优势、区位优势,中国与俄蒙合作主要表现在内蒙古与俄蒙的合作。本文在综合考虑内蒙古地缘、口岸等方面的基础上,从多视角、多层次构建出内蒙古以口岸为核心,以边境线为轴,跨边境两侧,运用多种发展手段的综合发展模式。
  [关键词] 边境贸易 口岸对接 地缘经济区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75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3-0066-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蒙关系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0BGJ006);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提高我区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研究—基于中蒙合作关系的综合研究(项目编号:09B012);内蒙古财经大学重点项目:内蒙古与俄蒙经贸合作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KY1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杨文兰(1969-),女,河北阜平人,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俄蒙对外经贸关系等。
  内蒙古口岸多,地域狭长,东西部跨度较大,地域差距明显。内蒙古不仅承担着中国与俄蒙经贸发展的运输任务,而且通过自身与俄蒙的边境贸易与口岸对接,也重构了内蒙古边境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一、内蒙古边境贸易与口岸货运情况分析
  基于内蒙古地缘优势、区位优势,中国与俄蒙合作主要表现在内蒙古与俄蒙的合作。随着1992年国家沿边开放政策的实施,内蒙古陆续开放了19个口岸,并依托口岸优势,形成了以国际物流、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特色产业支撑的口岸经济发展的格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口岸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为使口岸货运畅通,国家及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不断加大对口岸建设资金支持力度,使口岸通道运力明显提升,充分发挥了内蒙古口岸桥梁和通道作用。
  1. 以口岸为依托的边境贸易稳步发展。内蒙古边境线长,口岸多,有发展边境贸易的独特优势,自1992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政策后,内蒙古边境贸易从无到有并逐步提升。内蒙古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始于1983年,当年边境贸易额仅为110万美元,与蒙古的边境贸易始于1986年,贸易额仅为66万美元。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内蒙古与俄蒙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局面,2008年边境贸易额已达41.54亿美元,占到当年的46.5%。2009年,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内蒙古边境贸易额出现了大幅下滑,但伴随着内蒙古对外贸易整体的恢复与发展,与俄蒙的边境贸易额也出现了恢复性增长。
  内蒙古依靠有利的地缘条件和国家沿边开放政策实施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其贸易额所占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超过了50%,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以通道为支撑的运输能力明显提升。随着口岸开放、对接及铁路新建扩建的不断进行,内蒙古口岸货运、客运能力明显提升。以货运量及客运量为例,2011年进出境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达到6172.8万吨,与1996年相比,增加了约14倍;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约7倍。2011年进出境的客运量达到447.2万人次,与1996年相比增加了约4倍,与2000年相比,也增加了近2倍。运输能力的提高,不仅带动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俄、中蒙之间的经贸关系的发展。
  3. 依靠区位优势,转口货运量逐年提升。内蒙古充分发挥口岸对接、通道相连的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使内蒙古转口贸易从无到有,规模不断壮大。2008~2011年转口货运量增速明显,分别为186万吨、319.3万吨、419.6万吨、772.5万吨,特别是2011年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84%,远高于其它年份的增速。这与国家及自治区政府不断加大对口岸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口岸的服务功能密切相关。
  二、内蒙古口岸经济发展模式的重构
  内蒙古与俄蒙的边境贸易、口岸对接改变了地缘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综合考虑内蒙古地缘、口岸、产业、边贸以及俄蒙资源、市场等方面的基础上,应从多视角、多层次构建出以口岸为核心、以边境线为轴,跨边境两侧,运用多种发展手段的综合发展模式。
  (一)从地域空间视角构建合作发展区域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其19个对俄蒙开放的口岸不仅是窗口,而且是优势资源和稀缺资源,在与俄蒙经贸合作过程中,应立足于口岸对接、交通相连优势基础上,发挥其口岸通道的作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统管全局的口岸合作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大口岸带动大通道、以大通道带动大园区、以大园区支持大通关的发展新思路。
  1. “点”,即口岸。进一步加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与内蒙古口岸相对应的俄蒙口岸应纳入规划中。口岸远离国家发展中心,国家对口岸投资少,口岸设施差,人员素质低。如果不对口岸进行改善,会直接影响口岸通关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可以申请一些国际援助比如世行的贷款,帮助口岸进行建设。
  2. “线”,即交通。一方面要加大国内输往口岸的交通干线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增加输往俄蒙的国际交通干线的建立。目前跨国交通干线较少,仅有的两条跨国铁路经过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和满洲里,承担着中俄、中蒙货运的繁重任务,特别是蒙古国的中央铁路,承担着蒙古国自身以及蒙古国转运俄罗斯的许多货运任务,目前运输任务已处于饱和状态。而预计要新建的铁路依然选择与俄罗斯接轨的宽轨,没有向南通向中国,而是横跨蒙古东西,最终向北从俄罗斯出海。这无疑成为中蒙通道对接中的一个永久的“节点”,影响了双方的通道对接。而随着中国与俄蒙经贸关系的发展,俄蒙矿产资源、木材等产品输往中国,铁路口岸的交通压力陡增,通道不通的局面逐渐显现,影响了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为此,增加输往俄蒙的国际交通干线的建立成为必然的选择。   3. “面”,即口岸及其所在的城区。伴随着国家沿边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顺利发展,边境成为支持口岸经济发展的大后方。但目前的问题较多,主要是服务功能定位不合理,没有很好地根据口岸的需要建立起合适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口岸的支撑作用不大。内蒙古口岸多,东西跨度比较大,不同的口岸其功能定位不同,比如,满洲里口岸可能更多是对俄罗斯的木材、石油的等进口,需要建立更多的木材加工、石油冶炼等项目。策克更多从蒙国进口煤等资源类产品,需要建立起煤炭资源的深加工项目,而二连浩特口岸更多是日用消费品进出口地,其城区需要成为日用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集散地。而目前口岸功能的定位不明确,口岸功能类同,优势特色不明显,限制了城区对口岸的支撑作用。
  总之,口岸通关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口岸本身能力提升的问题,还是通道能力提升的问题,更是口岸城区服务于口岸通关能力提升的功能定位问题。基于此,应利用内蒙古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在空间布局上构建内蒙古自治区由点(口岸)—线(交通)—面(口岸所在的城区)组成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带动节点城市发展,并保持通道畅通。
  (二)从产业经济视角构建合作发展模式
  1. 口岸经济不仅是通道经济,更是产业经济。口岸承担国内外商品出口、人员出入境的责任,起到内联外引的作用。但口岸绝不仅仅是通道,它是一种优势资源,可以利用这种资源,与腹地要素紧密结合,形成产业,支撑口岸发展,这是口岸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2. 通道经济要借助于通道,与周边国家形成一种优势互补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要与区内外各产业主体相互协作、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基地,起到辐射引领的作用,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运营模式。
  3. 口岸的区域经济合作要依托口岸优势、通道优势以及自身的产业优势,形成以自身的产业优势为基础,不断加强与边境相邻国家的产业合作,提升双方合作的质量与水平。相对于其它合作形式,产业合作具有降低边界屏蔽、提升民族融合的作用。内蒙古与俄蒙具有大致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内蒙古与蒙古之间,具有相同的民族、语言、文字等社会特征,具有经济合作的便利条件和彼此的天然开放性特征。但因历史原因,双方在冷战时期一直处于互不信任的状况,边境成为了双方难以跨越的一道障碍。1992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政策,内蒙古成为向北开放的前沿地带,内蒙古与俄蒙边境相邻地区成为了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接触带”。伴随着若干个口岸的开放,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承担着开拓市场、加强经贸合作、促进两国友好交往的任务。在两地经贸合作过程中,产业合作将成为提升内蒙古与俄蒙两国合作水平的主要的形式。
  (三)从经贸合作的层次上构建区域发展模式
  1. 以“口岸”为核心,以“地缘”为纽带,构建地缘经济合作区。地缘经济区不同于沿海及内陆的发展模式,需要着眼于“口岸和地缘”,考虑地缘经济关系对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内蒙古多口岸,地缘优势、区位优势明显;内蒙古多资源,特色产业及产品优势明显;与内蒙古相邻的俄蒙在资源禀赋、能源资源方面优势明显,内蒙古与蒙古国之间的这种边境相邻、口岸对接、通道相连的特点,将在地缘经济发展模式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2. 以“要素”在“次区域”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为媒介,构建出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由区域合作延伸出的次区域合作,近年来成为边境相邻国家和地区提升双方合作水平和质量的新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彰显边境地区在跨国经济合作中边境屏蔽作用下降、国内外经济辐射作用提升。内蒙古与俄蒙的次区域合作应基于双方口岸对接、通道相连、产业同构的基础上,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统管全局的次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在模式的选择上应当依托口岸,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依托地缘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依托双方资源禀赋,进行产业合作,提升次区域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双方经贸关系的合作与发展。
  3. 以消除有形边界障碍为基础,构建内蒙古与俄蒙的自由贸易区,实现区域内商品的自由流通。内蒙古与俄蒙在产业结构上既同构又互补,而自贸区的建立,能大大促进区域内贸易的自由流通,降低边境的障碍作用,发挥边境相邻、口岸对接优势,促进区域内相邻国家间经济贸易的发展。
  (四)从经贸合作的方式上构建综合发展模式
  1. 大力发展与俄蒙的边境贸易,使内蒙古成为全国边境贸易大省。应基于自身区位优势的基础,借助于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边境贸易,使其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相对于国内的其他省份,在一般对外贸易发展中内蒙古优势不大,但在与俄蒙的边境贸易发展中是主力。俄罗斯与蒙古多年来都是内蒙古的第一及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大力发展与俄蒙的边境贸易,对内蒙古而言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发展边境贸易,应提高商品质量,增加商品种类;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到边境贸易活动中;规范边境贸易秩序,使边境贸易成为经贸发展的有益的补充。
  2. 加大对俄蒙的投资,促进双方的产业合作。内蒙古与俄蒙的投资合作应从项目、金额等方面发挥应有的潜力,促进合作水平与质量的提升。
  3. 发挥口岸的通道优势,提高货运水平。内蒙古口岸不仅承担着内蒙古与俄蒙经贸的运输任务,还承担着我国内部省份与俄蒙的大部分货运任务,需要不断加大对口岸的投资,使边境省份真正发挥其大口岸、大通关的作用,促进中国与俄蒙经贸关系的大发展。
  4. 发挥口岸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内蒙古具有发展加工贸易的优势,内蒙古与俄蒙两大资源丰富国相邻,具备资源落地加工的优势。内蒙古各口岸应对口岸及其所在地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服务功能,把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吸纳到口岸地区,进行资源落地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边境贸易与口岸对接、区域合作与产业合作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强与俄蒙间的经贸合作,不仅能使我国充分利用俄蒙国家的资源,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开拓俄蒙国家市场,还能通过与俄蒙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稳定边防,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内蒙古地缘经济区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邵新荣.民族地区口岸经济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机遇[J].中国金融,2010(13).
  [2]谭燕玲.发挥统战优势 服务口岸经济[J].广西经济,2010(3).
  [3]李纳新.阿拉山口岸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6).
  [4]李刚.东北沿海沿边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问题思考[J].经济纵横,2010(8).
  [5]王志军.近代河南成为通商口岸经济腹地研究[J].前沿,2010(9).
  [6]侯宣杰.近代梧州口岸开放与城市经济重构[J].梧州学院学报,2010(10).
  [7]刘锐芳.中国边境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8] 崔玉斌.我国边境贸易研究热点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 2007(5).
  [9]刘建利.我国沿边口岸经济研究述评[J].内蒙古财经学院,2011(1).
  [10]邢军.对新时期我国沿边口岸发展模式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