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娇:屡迎拂晓,绽安老之光]光绽

  鲁迅先生曾说,“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惨淡的人生”。曾屡次被推至风口浪尖,受到命运冲击的李贞娇女士,就是这样一位勇士。“文革”急至、蚀本举债、爱女离世,当突如其来的重负接连压向她瘦弱的双肩,泪湿沾襟的她,选择了一次又一次地蹒跚站起。
  “那些不能打倒我的,将使我更坚强”,几经人事沧桑,李贞娇女士的潛能被激发,她把事业定位於安老服务,从此埋头苦幹,经营得风生水起,如今不仅成为12家安老院的负责人,更将“晓光”这一品牌,推广到港人皆知。但,当全新的挑战再次降临,她会再次超越当年吗?
  
  险失着落 柳暗花明
  
  李贞娇女士是印度尼西亚华侨,60年代,18岁的她高中毕业,听闻祖国正在大举建设,遂怀一腔抱负归乡,以图贡献个人力量。她回忆,那时被安排在云南的昆明医学院就学,一身所学未及施展,一场“文革”便呼啸而来,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轨跡,之後,她被下放农村锻炼,参加体力劳动。
  时隔至今,李贞娇女士仍对当年的是是非非心怀不解,但她的爱国之情卻未曾磨灭过,“北京奥运会之後,我们看到,祖国的强大,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很高兴。”有人说,爱国从爱母亲开始,而李贞娇女士,更是从爱人爱己开始。回忆当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下放农村的经历,她仍感怀万分,有所成之後,更不忘曾与她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当地人,常常回去探望,捐钱捐物,以回馈父老乡亲,表达深深的感念之情。
  1972年,李贞娇女士随家迁居香港,一切物是人非,举步维艰。由於三个孩子嗷嗷待哺,她只能寸步不离地待在身边,靠手工维持生计,但毕竟酬劳微薄,生活日显窘迫。幸而不久,她因医学资历被人看中,被介绍到一家托儿所,拥有了一份护理工作。可是,好不容易有了着落,“所长”又因压力太大,有意将托儿所解散,而改创幼稚园。“好在对方觉得如此放棄太过可惜,便在家长同意之後,将托儿所交予我手。”就这样,她开始了打拼生涯,人生由此转折。
  李贞娇女士做事耐心,口口相传之下,托儿所总有新成员加入,经营情况最好时,曾接纳了十三名儿童,每月可进账两千餘元,在初转型的70年代应属收入颇丰。但好景不长,政府随之出台政策,限制家管托儿的发展,无奈之下,她的“育儿”事业也只得无疾而终。
  这时,炒金大热,自小家中经营黄金生意的李贞娇女士由此驾轻就熟地投入了黄金转手买卖。只是,後来市场变化捉摸不定,让她赔去所有。“那些黄金是我父母和祖父母收藏的,虽然他们都不怪我,但我的内心非常愧疚。”失败让她产生了强烈的亏欠感,並在心里下定决心,将损失全部挣回来,以回报亲人的大度和包容。带着这股使命般的情结,3年後,李贞娇女士转战安老院,並最终在安老院闯出了名堂。
  
  风云难测 移志安老
  
  这是1983年,走投无路之下,李贞娇女士只好去老人院打工,一个礼拜之後便产生了自立经营的想法。那时安老院还是冷门行业,政府设限宽鬆,仅需申请一个商业登记证便可营业开张,对一般人而言,並不困难。李贞娇女士的性格坐立起行,当即便向朋友借了两万元,开设了第一间晓光养老院。最初因条件有限,仅设有三个房间,五个床位。
  如此情况,如何招徕客人?李贞娇女士说,“家对面刚好有医院,因此一经介绍,便有五名长者愿意入住。”都言万事开头难,她卻如此容易地迎来顾客,无疑是个好兆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她的安老之路越走越远,1985年左右,她又开设了第二间安老院。
  只是,“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当李贞娇女士终於把儿女抚养成人,能将全身心投入到安老院中时,卻传来女儿患上癌症的消息。作为母亲,李贞娇女士毫不犹豫地把两间安老院转让给旗下职工,全力照顾女儿,但人力“难以回天”。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以淚洗面,但後来想想,这也不是办法。”恰逢此时,李贞娇女士原创下的两间安老院有一间经营不善,要交还给她,她也便借此“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振作起来。但是,资金是一大难题。不得已之下,她只好向昔日同窗好友求助,望之投资入股,以缓一时之急。
  “我女儿去世的时候,因为‘白髪人不能送黑髪人’的习俗不允许我参加葬礼,所以基本上全是我的同学们帮忙操办和张罗的,我非常感激他们”,她忆道,“这时,我邀请他们投资我的安老事业,说我愿用努力去回报,不管钱多钱少,我都不怕麻烦“。听这一席话,他们再次伸出援手,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同学的两次帮助让她一生难忘、感激、冲劲十足,为了不负大家的期望和支持,今天已年过七旬的她,还依旧奋斗在工作岗位,倍感动力。
  回想这段往事,她百感交集。“我母亲说,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用心去做,天会给你一条路。以前我不信,所以吃了大亏,现在我信了,所以我要努力去做。”为了不负众望,她始终遵行承诺。最初回到安老院的那段日子,她就减少员工数量,常亲身上阵,日以继夜地操劳,哪怕家离安老院不过五分钟的路程,她都不曾回去看上一眼。正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她的努力之下,晓光安老院以每一年增开两家的趋势,不断扩大规模,遍地开花。
  经历人生起落,她早已看淡世事,对一切都大方对待,並常怀感恩之心,尽献风险之情。虽然安老院越开越多,日益壮大,但她仍不骄不躁,亲力亲为,全心投入,最终,把所经营的安老院控制在十二家。按理说,这样的规模不算小,但她谦称,“全港五百多家,我这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低调豁达之心,令人肃然起敬。
  
  取之於人 用之於人
  
  李贞娇女士信佛,心肠慈悲,身为院长,对长者们的照顾可谓竭尽所能。她表示,“不论如何,长者们在‘晓光’生活安详、心情愉快,即使家人来访,也会放心託付,不觉他们是被遗忘的人,便是最大的愿望。”所以,她尽力做到“取之於人,用之於人”。
  “人到晚年,多希望儿孙承欢膝下,儿孙也希望孝敬长辈,以报答养育之恩,但往往事与愿违,由於儿孙工作忙碌,须为生活奔波,大多没有足夠的时间和精力来好好照顾年迈的父母,但又不放心独留长辈在家,可谓左右为难,想好好孝敬长辈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正在此时,‘晓光’的出现恰恰帮助他们弥补了这个需求。“当我刚开始创办安老院的时候,这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冷门行业,当只要老人有需要,我就坚定信念将其坚持下去,不管这个过程中有多少汗水、辛酸与挫折,只要看到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舒适满意,看到他们的家人有欣慰的笑容,我就非常满足和自信。”抱着将心比心的善,她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质素,以保证长者晚年安康,起居合意。怡人的环境把义工、教徒、学生都吸引到此,每周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诸如音乐会、聚餐活动、旅行、生日会等等,使“晓光”安老院成为了大家爭相探访的“基地”,欢声不绝,笑语不断。
  当今,不少长者身患重症、处於癌症末期,留在家中不甚方便,送去医院又佔据医疗资源,像“晓光”这样的安老院便成为了他们的中转站,减轻了两边的负担,使行业发展蓬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对安老服务的关注亦逐步加强,出台了不少硬性而严格的规定,令私营安老院的生存问题逐步严峻。
  她坦言,“由於不再允许聘请外劳,本地年轻人士又不愿加入,员工的年纪越来越大,最年长的员工已近七十岁了,依旧还奋斗在工作岗位。长者照顾老人,受伤几率增加,很多保险公司已不愿再为我们作保。消防、物业等很多经费支出接踵而至,令安老院不堪重负。加之投诉文化日盛,一旦任何一个细节不慎失误,遭到投诉,罪名成立,会遭到警告,检控甚至可能吊销牌照。生存空间日益窄小、狭隘让大多数同行都叫苦连天。”
  也正因为如此,与其他行业相反的是,李贞娇女士更怀念2003年和2008年的艰难时期,因为只有在那时,工人不缺,租金便宜,让安老院的生活得以持续维持。李贞娇女士真诚呼籲政府:希望私营安老院受到重视,可聘请外劳,让内地的专业护士可到香港执业。他们年轻,知识全面,为长者服务,更能让整体氛围蓬勃向上,充满生命的活力。
  实际上,於她而言,如果适当地降低质素,“晓光”的境地不至於和同行一样,陷入瓶颈,但李贞娇女士坚决维持,“质素不可降低,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风格。”为了寻求突破,她参与了“裕发行”的筹建和经营,投入资金,谋求上市,旨在改善现状。
  裕发行以医疗复康用品、粮油杂货、咸淡鱼类、环球冻肉、蔬菜鲜果的安老院物品供应为主,筹划多年,目前,这间一站式安老院物品供应商,供应全港近伍百间安老院的各类物资。
  可喜的是,她的两个儿子亦满怀爱心,对她的安老事业不仅支持,更有心继承衣钵。“母亲是一位非常傑出、非常伟大的人、非常令人尊敬的人。”评价起母亲,小儿子讚叹道。他年纪轻轻,已被政府聘请为安老事务委员会的委员,为之尽职尽责地向政府献计献策。两个孩子都非常有出息,这也让李贞娇女士感到欣慰而骄傲。
  感恩是一种美德,对村民的感恩,对朋友的感恩,对家人的感恩,正是这份真挚的感恩之情,使李贞娇女士总是义无反顾、全情投入。“没有同窗好友的资助,我们不可能开设安老院,恐怕也没有今天。我们一定不会忘了有恩於我们的人。”都说“德不孤,必有邻”,难怪这麽多年,她始终不乏友人相助,一路都有情谊相伴。
  衷心祝愿李贞娇女士永葆健康、永葆魅力! (海宁程书香)
  
  
  
  
  【人物简介】
  李贞娇女士,晓光护老中心集团创办人,旗下拥有晓光护老中心、晓光(牛头角)护老中心,晓光(大角咀)护老中心,晓光(土瓜湾)护老中心,晓光(红磡)护老中心,九龙金华护老院,华丰护老中心等十二家安老院。她的一生虽几经波折,但最後都坚强走过,如今正为安老服务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