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救治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分析】感染性休克的救治包括

【关键词】 抗生素;
感染性休克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9297(2005)03—0234—02
笔者在检案实践中。遇到两例在应用抗生素输液
救治晚期感染性休克患者过程中。突发病情加重死
亡。因死于输液过程中,怀疑用药问题,引发纠纷。但
经系统病理尸检证实系常规救治的病情转归结果.现
予以报道。
案情资料
【案例1】某男,58岁。反复咳嗽、咯血、胸痛1年
余,加重伴发热、呼吸困难2周入院,诊断为“肺癌晚
期,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回家后。由个体医生继续
予氨苄青霉素静滴治疗2周。本次予10%GS
250 m1+氨苄青霉素6.0 g(与前同批号)静滴40分钟
时,突然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
死后49h尸检所见:尸斑暗红色。恶病质:脑血管
淤血,脑回宽沟窄。双扁桃体II度肿大。表面灰白色脓
性渗出。右胸腔大量灰绿色脓液约1200ml。右肺中叶
见黑褐色实性肿物,直径约7.0 cm,浸润食管,形成瘘
道(图1,2)。镜下所见:脑皮质小血管可见透明血栓;

右肺胸膜大量纤维素、脓细胞渗出I,J、叶间质疏松、淤
血;
肺泡壁破坏,脓灶融合;
肺泡腔内大量急性浆液渗
出,透明膜形成,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部分肺泡萎
陷或充气扩张;
支气管灰白色脓性粘液充填。细小支
气管腔内大量炎性渗出,管壁疏松,炎性细胞浸润;

支气管壁异型癌细胞浸润,呈大小不一巢状排列。未
见角化珠,小血管及肺门淋巴结内可见癌细胞栓子
心腔、大血管内多量死后凝血和鸡脂样凝血。腹主动
脉内膜弥漫粥样斑块形成。脑、心、肝、脾、肾等脏器均
见炎性细胞浸润。死因诊断:(1)感染性休克;
(2)全身
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3) 右肺弥漫性化脓性肺
炎,右侧胸腔积脓,右肺一食道瘘;
(4)肺癌晚期,恶病
质。
【案例2】 某男,47岁。因发热、咳嗽2周,加重
伴右上腹痛2天到个体诊所就诊。体查:T 38.5℃.P
ll0次/分,BP 60/40mmHg。嗜睡,面色苍白。考虑为
“胆囊炎,感染性休克”。立即予25%GS 100ml+Vc2.5
g静推,安痛定3 m1+地米5 mg静推,5%GS 500 m1+先
锋V号5.5 g+地米10 mg静滴,治疗后血压80/60
mmHg,有所回升,滴注25分钟后,突然出现寒颤、抽
搐,抢救无效死亡。
死后28h尸检所见:颜面、指(趾)甲发绀;
扁桃体
I度肿大;
右胸腔黄绿色脓液约120 m1.胸膜腔内新鲜
纤维素增生、粘连。右肺中下叶膨隆。表面黄绿色脓性
分泌物渗出,切面实变,灰红色。心腔内大量鸡脂样凝
血和死后凝血(图3)。镜下所见:双肺胸膜疏松增厚;

右肺中下叶肺泡弥漫泡沫样肿胀变性.中性白细胞、
巨噬细胞和大量纤维蛋白渗出。肺泡壁及小叶间质血
管淤血(图4);
小支气管扩张,见多量炎性分泌物,无
明显肺组织结构破坏;
其余各肺叶淤血.肺泡内散在
浆液及红细胞渗出;
左室外膜及肌间隙散在出血。心
肌纤维大片波浪样变形,弥漫颗粒性肿胀.纵横纹不
清,肌间隙疏松增宽,血管麻痹样扩张淤血;
右冠状动
脉主干肌层侧明显粥样硬化增厚IV级狭窄.玻变和
钙化;
双肾上腺皮髓质大片出血;
脑、肝、脾、肾、胃肠
等可见程度不等的出血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死因诊
断:(1)感染性休克(DIC期),SIRS,败血症;
(2)急性脑
水肿、肺水肿,全身脏器淤血、水肿,多脏器出血:(3)
大叶性肺炎;
(4)辅助死因:右冠状动脉4级狭窄,冠
[作者简介]王典,男,26岁,广东河源人,在读法医学硕士。Teh+86—754—8900433。E-maihg_ dwang@stu.edu.a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l2卷(第3期)
心病。
讨论
两位患者就诊时,均有肺部严重感染,已出现感
染性休克。按临床治疗常规应给予:(1)补充血容量;

(2)控制感染;
(3)纠正酸碱失衡;
(4)心血管活性药
物;
(5)大剂量激素治疗;
(6)其它对症和支持治疗。尽
管大剂量抗生素应用是抗感染性休克治疗的重要手
段,但在休克晚期,补充血容量、恢复血压等对症治疗
更为重要。_l"2 本两例均仅给予一般性抗生素治疗,片
面地对因抗感染
研究表明,多数抗生素可介导细菌内毒素的释放。
其与抗生素的种类及作用机制有关,其中B内酰胺类
抗生素较其他抗菌药物更容易诱导内毒素的释放。细
菌释放的内毒素可直接作用于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
细胞、内皮细胞等效用细胞,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如
TNFot、IL一1、IL一6、IL一8、IFN、白三烯等。这些细胞因子
相互诱导、调节,形成“瀑布效应”,从而放大炎症反应,
引起SIRS,甚至死亡,此种现象称为杰一赫氏反应
(Jarisch—Herxhermal reaction)。_3l4 在感染性休克时抗
生素大量应用,可能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本
文两例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而迅速死
亡。应与抗生素介导的大量细菌内毒素释放有关
两例死者家属均认为。在用药过程中病情突然加
重致死,应存在药源性因素.如药物过敏、输液反应或
用错药中毒等。因此,法医病理学尸检时.需要鉴别过
敏性休克、输液反应、输液过快过多、药物中毒等引起
的急性死亡与感染性休克晚期突然病情加重死亡的
情况。而这正是目前病理形态学鉴定的疑难问题.尚
未见公认的方法。我们仅能根据一般尸体征象作出判
断。理论上过敏反应、中毒、输液反应等短期内致死情
况均属于急性死亡,通常尸斑弥漫显著、暗紫红色.心
腔及大血管内血液不凝,无死后凝血。脏器粘膜淤血、
出血点等。而本文两例尸体病理变化呈严重消耗性衰
· 235·
竭状态,尸斑浅淡,特别是心腔和大血管内多量死后
凝血和鸡脂样凝血等符合感染消耗性尸体征象,故不
能用上述各种急性死亡原因来解释。[5 3此外,2例感染
病程均较长,呈慢性消耗状态,就诊时已处于感染性
休克晚期;
从诊治和病情转归过程看,无明显用药错
误:两例的输液量均不多。分别不超过250 ml和500
ml,速度亦不快;
2例所用抗生素未发现明显违反试敏
常规;
所用药物不存在过期变质等情况,亦不符合急
性死亡。我们的鉴别方法主要依据传统经典的法医病
理学手段。虽有报道,过敏性休克尸体血液中肥大细
胞分泌颗粒的类胰蛋白酶浓度显著升高,但是其简便
可行的检测方法和死后降解半衰期等尚需进一步探
讨,还未能用于法医实践中检测过敏性休克。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两例根本死因均应属于原发
性肺炎、感染性休克。其在输液过程中病情突然加重,
可能与抗生素杀死细菌致短时间内毒素大量释放有
关。提示感染性休克救治过程中,在抗休克前提下.早
期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加强抗内毒素和抗炎症介质
等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
[2] 沈文律.感染性休克治疗进展[J].汕头大学医学院院报,1997,10
(9):49-51
[3] 王雪欣,钱元恕.抗生素诱导内毒素释放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
抗生素分册,2002,23(4):170~173
[4] 景亮.感染性休克的循环机能障碍、机制与治疗策略[J].国外医
学一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2,23(5):281-284
[5] 祝家镇.法医病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3~
53
[6] Fineschi V,et a1.Immunohistochemical quantification of pulmonary
mast—。cells and post—-mortem blood dosages of tryptase and 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in 48 heroin—related deaths [J]. Forensic Sci Int,
2001,120(3):189~194
(收稿:200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