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优秀影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例文2020

  经典优秀影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推荐范文5篇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

  1894年的甲午海战距今已经118年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的时代也已成过去,就在人们渐渐忘却百年前的国仇家恨之时,《甲午大海战》再一次的为过着幸福安定生活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虽然我不过是个普通的小学生,但当我看完电影的时候不能不说是沉重的。在课本上正正经经的方块字的背后,没有人知道那是多少的鲜血。在发生战争的时候,有一艘英国制造的先进的快式军舰,邓世昌、刘步檐等在英国留过学的大臣们想买下这艘军舰,这个消息同样被日本天皇知道了,他立刻通知各位将领开会,买下这艘英国制造的快式军舰,其中,一位军官说军费不足,日本天皇动员各个将领捐款买下这艘船,他首先从他的月俸中拿出三千万!他一动员,日本将领们一起捐款买下了这艘船,并命名为“吉野号”。几天后,日本士兵没有粮食可吃,日本天皇知道了,他自己每天只吃一顿饭,把节省下来的饭给士兵们吃。

  而在海的另一边,慈禧太后即将满六十大寿,为了给自己过六十大寿,慈禧太后以“北洋舰队”成立以后已经买了好多军舰为由不再买新式军舰,省下买军舰的钱去修颐和园。北洋水师的舰艇老旧,没有真炮弹,只有演练弹,在战斗中频频击中日舰却不爆炸,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超勇舰管带黄建勋,扬威舰管带林履中,济远舰大副沈寿昌,致远舰帮带陈金揆,经远舰帮带陈荣,镇远舰帮带杨用霖,来远舰大副徐希颜全部壮烈牺牲。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陆军提督张文宣戴宗骞都不屈自杀殉国。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同伴和爱犬相救,但他没有接受,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

  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气节,去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2

  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爱国电影《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演映了我们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同时也颂扬了那些为了正义而牺牲的英雄人物。

  甲午大海战是甲午战争中的一场,虽然我们北洋水师团结一致,誓死对抗日本军队,但是兵力悬殊,还是以失败告终。中国被迫签下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这部电影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邓世昌和慈禧太后。

  邓世昌,爱国将领,率领士兵对抗日本军队,最后和“太阳”一起淹死在水里。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邓世昌让士兵们把冲锋旗挂起,可挂旗的士兵被炮弹炸死了,眼看冲锋旗就要落下了,这时邓世昌手里拉着挂旗的绳子死也不松手,船被烧了也不放,舰在人在,舰亡人亡。他这种爱国主义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

  可当邓世昌等战士正在拼死护国时,慈喜太后和众妃子却在一起看戏,还曾把战士们作战用的战船当做私家游轮玩。当然,还有李鸿章等腐朽势力,国难当头时,他们却还在逍遥。战士们保家护国连命都丢了,他们还要俯首投降。如果中国的皇帝也和日本的明治大帝一样,那该有多好啊。他自己宁可少吃一顿饭,省下来的钱用来买大炮、战船,还鼓动他的臣民为战舰捐款。日本有这样的领导者能不战胜我们中国吗?

  从这段历史中,我不但看到了英雄们爱国勇敢,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更看到了因领导阶层贪图享乐,目光短浅而导致丧权辱国的警世作用。

  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以史为鉴,奋发图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你准备好了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3

  1877年,一批大清朝的精英少年学子,怀揣强国的梦想,登上远渡英国的轮船,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他们对祖国的任人宰割深恶痛绝,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一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富国强兵!

  电影前部分重点表现了少年精英的报国之志以及中日的海上军力对比,并在多处暗示了清政府的腐败,为后来清政府的惨败做了铺垫。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海上力量是不足与清朝相抗衡的,仅“吉野号”相对于北洋水师来说是比较先进的,但是,战争的结果却出人意料。邓世昌一行来到日本展示清朝的武力时遭到日本浪人的攻击,这也为后来中日爆发战争埋下了伏笔。电影后半部分向我们展示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渲染了爱国志士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魄!把整部电影推向了高潮。

  对于这部电影,我有几点感触。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

  虽说战争之前,清政府的海军实力并不比日本弱,甚至拥有比日本更为强大的海上力量,但是,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清政府的腐败才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它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对于国家的发展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各国的兴起,这种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潮流,但是当政者却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自诩为“天朝上国”,不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试问,这样的政府焉有不失败之理?作为清政府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筹备寿诞,竟然挪用海军军费,致使后来北洋水师用沙子填充的炮弹去打日本侵略者。腐败误国!

  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过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北洋水师的先进舰船和武器都是从外国购买的,尤其是德国和英国。一个国家要想保卫自身的安全,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不能依赖别国!北洋水师的覆灭就是一个教训。只有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的独立自主。目前,我国的军事科研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歼—10、歼—15等我国已经掌握了这些战机的核心技术,虽然歼—10在外形上与俄罗斯的苏—30很相似,但是它的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已经掌握在我国手里。相比印度,这个一直视中国为最大假想敌的国家,它在战机研究方面就显得十分不足。虽然印度和俄罗斯合作研制新型战机,但是,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俄罗斯手里。

  虽然这部电影给人很沉重的感觉,但是,在电影的高潮阶段,我被邓世昌等爱国军人的激情深深感染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身为一名中国人的骨气!勇于面对挑战、敢于面对死亡!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4

  这是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日本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从岛国跳上陆地,将目光投向了东亚,首当其冲的是朝鲜半岛,而当时朝鲜半岛是在清王朝的庇佑之下的,所以当日本进攻时清王朝必然会参加战争。可是,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1894,中国农历甲午年,海上,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日本联合舰队,丁汝昌,邓世昌,伊东祐亨,明治天皇,慈禧太后,李鸿章,全军覆没,《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宝岛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我们在中学时代便默记数次,烂熟于心,以至于现在这些短语、数字和黑白照片还在记忆最深处的某个角落浑浑噩噩地或沉或浮,稍作提醒,便能条件反射般地背诵出来,在想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我们就更加知道日本的无耻了。然而,这些不是立体的。对于我们这些一百多年后的普通人来说,它们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短语、数字、黑白照片。没有感同身受过,我们永远不能体会那段早已作古的甲午风云是多么苍凉,多么壮烈,多么无可奈何!只剩下一声长叹。

  经过这场战争,两个国家的命运从此改变,日本征服了它曾经引以为傲的老师,野心勃勃的登上了亚洲第一的宝座,而清王朝却更加一蹶不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印迹更深,国家屈辱,人民更苦。

  电影的好处就是能使我们以影像的方式来重温那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特效至少能让我们触摸到当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海战的轮廓,原来,战争是如此血腥,如此残酷,又如此荒谬,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曾经的同学现在兵戎相见,战争中就是如此。

  电影中最让我震惊的是清王朝腐败的程度。其实清王朝在一开始是支持海军建设的,这毕竟有助于国家的强大,但是到了后期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国家层面的差距,北洋水师七年未添一弹,用于海军建设的军费被慈禧太后拿来用作寿辰经费,这边将士十分着急,那边慈禧十分悠然自得,这是多么鲜明的反差呀!反观日本,在明治天皇的以身作作则,天皇甚至为了筹集军费每天只吃一顿饭,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毅然捐给国家,日本的海军力量迅速增强。也许在这就注定了那场战争的成败。任凭海军将领如何优秀,都无法拯救这个堕落的王朝。

  看着电影一开始时福州船政学堂那群给予了中国希望的海军学子,看着少年邓世昌那意气风华的面貌,我感到了阵阵温暖,要是大清朝有更多有志气有朝气有骨气的爱国青年,那就不会出现后来鲁迅笔下那么多浑浑噩噩的人,这个国家便有了希望,但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他们必然也是注定的命运,在这个封建的王朝中个人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即使有心但也无力,怎么能拯救从制度上已经腐败的王朝了。当电影结束,那背景音乐慢慢响起时我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该反思,该疼惜,还是该怎么。

  历史不能被忘记,一个忘记了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忘记了自己屈辱历史的民族更是无法崛起,那屈辱的历史我们记着,这是我们崛起的伟大动力。那段已经逝去的旧时光,曾经壮烈,曾经悲凉,曾经屈辱,曾经惨痛,曾经惊天动地,曾经无可奈何,尽管已化作烟云,却尤未消散。虽然那片海现在十分的平静。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也许那段看似荒唐的历史就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着我们,经历一世又一世的轮回,在惊人的相似中制造再一次的荒唐、执迷、无可奈何,只有时常重温过去,晨昏定省,方能让过去永远过去。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5

  看完《甲午大海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都不能平静下来。这是一部能够涤荡我的灵魂的电影,它让我知道了这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的时代——现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明了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也许以我的资格,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事实,但是多重线索的交织,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爱国的信仰是它的大脑,不降的坚守是它的心脏,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这些便构成了活生生的历史。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远舰沉没的时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中国人或许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感性,历史不是你在学校不学习他就不需要你去了解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身体里流着中华祖先的血液。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与自己流着同样的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为了祖国牺牲了自己。我们就有责任去了解我们的国家的每一段历史,更有义务去热爱我们的国家。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和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反差很大,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信仰与理念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整日灯红酒绿的官员并没有明白: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气节,去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但是像邓世昌这样的人意识到了这些,并且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英勇无畏。

  从演员的角度看,影片中的演员将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海军是一个绅士的军种,讲求知识、坚毅与风度。而陆毅扮演的邓世昌恰是一名极优秀的海军将领,据说是“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因此,一个长相清秀,又略带书生意气的演员可以很好地刻画这位海军英华的风采。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陆毅对邓世昌的形象塑造是极成功的。这也使我们明白:英雄不应该只为历史记,更要为天下人记。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在情节线中详尽地说明了日本对钓鱼岛觊觎的由来,并让邓世昌率舰队巡游钓鱼岛、台湾及南海诸岛。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这些情节并不相去史实太远,它记录了我们的先辈对于疆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同样体现在1945年民国海军南海宣示主权,同样体现在1974年人民海军西沙海战和1988年南沙海战,以及此后许多次的保钓、护渔、对峙事件中。无论到什么时候,这种责任感在真正的华夏子孙的身上,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绝不退让,这是我们的海洋!

  经典优秀影片《甲午大海战》观后感推荐范文5篇